拍品专文
钟泗宾在伦敦
在新加坡名电影制片人陆运涛的大力赞助之下,钟泗宾辞去了他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的教职,开始了他从1961年到1963年的两年欧洲旅居生活。这趟欧洲之旅成为钟泗宾艺术生涯的转折点──他的作品开始转向抽象,以及最终发展出融入中国美学、属于他个人独特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钟泗宾旅居欧洲的时候,分别办了三场个展──伦敦的Frost & Reed画廊,慕尼黑的Schoninger画廊,以及伦敦的Redfern画廊。在他艺术生涯所创作的作品中,这些在欧洲期间所创作的画作,到今日还是收藏家竞相收藏的对象。
拍品编号 486-490全部来自伦敦一位私人的收藏,而这些作品给予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一窥钟泗宾在欧洲期间令人惊艳的艺术创作多样性。毫无疑问的,《伦敦 圣保罗座堂》(Lot 487)以及《河景观》(Lot 489)这两件作品受到了英国水彩画家及透纳画作中沉郁的气氛所启发,同时也开启了钟泗宾对半抽象水墨画的探索试验,以及用传统中国式卷轴格式作画的创新之举。
从《马来男子》(Lot 488)中可以看到钟泗宾更新了他艺术中的人物图像。两个男孩的修长身形成为他七零年代后期、峇里作品中特殊形式的雏形,而背景的大地色调以及其中一位男孩的民族风头饰则显示他虽然身在国外,他的心还是对东南亚念念不忘。
《康瓦尔郡》(Lot 486)则是以半抽象的手法描绘一个英国海边小城。这幅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钟泗宾结合了抽象构图以及中国水墨的渗透扩散特性。《航程》(Lot 490)则让人联想到中国艺术家赵无极的绘画风格,当时刚好赵无极也在伦敦创作及展出作品。这幅画展现了钟泗宾对日出或日落的典型暗示,也就是生死循环的象征,让观者不禁陷入沉思,并沉浸在画里的景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