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FENGMIAN (1900-1991)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中国戏曲系列:杨门女将

林风眠

细节
林风眠
中国戏曲系列:杨门女将
油彩 画布

来源
英国私人收藏家于1958-61年在上海购得 后由其住在英国汉普郡之子继承收藏 亚洲 重要私人收藏
拍场告示
Please note that Lot 12 is signed in Chinese (lower centre).
Please note that there are additional Provenance details for this lot: Family Collection of Mr. Christopher John Powell
(A British private collector inherited the work from his father, Mr Christopher John Powell, who acquired the work directly from the artist in Shanghai between 1958-1961)
Important Private Collection, Asia

荣誉呈献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阅状况报告或联络我们查询更多拍品资料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林风眠戏剧人物的发展 林风眠的人像绘画包括苗人、农民、渔民、古装仕女、时装女性、宗教人物、裸女和戏剧人物。戏剧人物是林风眠长期研究、反复推敲的题目(。根据出版文献,戏剧人物于1940年代便出现,主要描绘单一人物,比较着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情。自1951 年林氏离开杭州,定居上海这个现代大都会,他的艺术风格也因其生活接触而逐渐转变。其中,受同样居沪的国立艺术教授关良的感染,林氏便开始迷上了当时经历全面改造的戏曲。他在给学生的信中 :「这些作品以戏曲人物为最多。这次画戏曲人物与抗战期间的戏曲人物有了很大不同。如果 1940 年左右画戏曲的着眼点在人物形神,以及对线描着色写意形式的把握,这次则转移到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立体主义,寻求一种造型的时空表达了。」 几何重迭 一气呵成 诚如林风眠所谈论他从立体派中汲取灵感表现戏剧中的互动感、人物灵活的动作、剧情发展连续感。他曾表示:「近来住上海有机会看旧戏,绍兴戏改良了许多,我是喜欢画戏的,一时有了许多题材,这次似乎比较了解到它特点,新戏是分幕的,旧戏是分场的,分幕似乎只有空间的存在,而分场似乎有时间的绵延的观念,时间和空间的矛盾在旧戏里很容易得到解决,像毕加索有时解决物体都折迭在一个平面上一样。我用一种方法,就是看了旧戏之后,一场一场的故事人物,也一个一个把它折迭在画面上。我的目标不是求物、人体的积感而是求综合的连续感,…」而事实上林氏对立体派的兴趣在留欧的时期已可窥见,此点可从作于1920 年代的作品引证。就戏剧人物创作而言,他把重点转移至戏剧场面整体的互动、人物灵活的动势、一气呵成的剧情发展连续感。取材自中国宋代的民间故事《杨门女将》,林风眠建构一个充满叙事性的画面,画中女英雄穆桂英及其随侍带有十足动态。画面上基本的构图呈现一个「X」型,藉由锋利的对角线,平衡侍女双臂与手中弓箭形成之圆弧形。和谐、内蕴能量的连续几何形状与线条不仅带有活力,更能衬托出圆形、弧形与弧线在场域中产生的动能态势。人物身上的戏服与道具在几何形体与互补色系的诠释下,视觉冲击与张力便从画面中走出来了,同时展现活泼的动态与戏剧性的对立。在林风眠的绘画中,光色是非常重要的语言,他作画时对光源的重视,从其工作间可见一斑。在这幅作品中,红色是主导的色调,并完全被保留给女主角、巾帼英雄穆桂英。在鲜艳橘子色及柠檬黄的轻重点缀下,画面上两个人物合而为一。下半部作为基底的群青蓝三角形脱颖而出,与偏暖的整体色调形成强烈对比。一个人物由鲜明的红色调构成、另一个则带有深色系质感,加上两者在姿态与身躯高度上的反差,观者可以发现林风眠在刻画穆桂英之风采英姿、及复杂姿态互动上的缜密思量。 杨门女将中的戏剧人物 《杨门女将》戏剧场景在描述北宋与西夏间的争斗,主要发生在宋代大将军杨宗保过世后。杨宗保为杨延昭与柴郡主所生之子,为破辽国天门阵,特意到穆柯寨取降龙木,被穆桂英所擒。穆桂英最终与之成亲,并与杨氏家族共破天门阵,证明自己在战斗中的能力与价值。当杨宗保战死沙场后,杨氏家族中所剩男丁无几。当时正值西夏入侵宋朝江山,在杨宗保中计被困而阵亡后,杨家中的十二名女子便从戎参与西夏的战役。杨宗保高龄一百岁的祖母畲赛花同穆桂英及其他杨氏寡妇,率领宋军抵御外族西夏的入侵。这群骁勇的杨氏女战士,对外证明了自己完全不亚于男性敌军,将杨氏家族对大宋王朝的忠心与善战美名世代传承。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