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觀看,一直是吳冠中藝術生涯的核心。他曾對香港美術館書畫館館長司徒元傑這麼說:「文盲可怕,美盲更可怕。用眼睛觀察,才能欣賞並用感恩的態度去看待萬物。」吳冠中的藝術創作靈感源自於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並將形式的美感,把內心的意境和情感付諸於丹青。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但我們看到的世界與認知中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非絕對,這就是吳冠中一生愛好寫生、愛好白皮松樹的原因。
對立. 線條: 國畫之「現代性」
吳冠中對松柏一向情有獨鍾,七十年代是他以「白皮松」為主題的關鍵年份,多描繪松樹雄偉挺拔之氣勢,強度與力度在畫面表現以及技巧轉折之間已顯成熟( 圖1)。《白皮松》(Lot 16) 完成於1984 年,與早期作品相似,皆以近焦構圖、稍稍仰視呈現畫面。畫中白皮松的主樹幹置於畫面中央,周圍由虛實相映的彎繞枯枝,或大或小、濃淡不一的墨綠色桐葉點匯集成一半圓形,自畫面中上方傾瀉而下,多了古木松天的蒼翠感。其水水墨線條保留七十年代的行雲流水,細勁圓潤間愈發渾然天成,氣韻生動盈滿畫面。《白皮松》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背景中的寺廟圖像,是所有「白皮松」作品中唯一一件背景中有近景建築物的作品(圖2)。它的存在不僅縮短景深、增添臨危而下的緊湊感,混淆空間形式;繽紛色彩更突顯前景中白皮松特意留白的樹幹,與樹幹上的彩色斑鱗相互呼應,建立前與後、色彩與留白的對立關係 。吳冠中最大的貢獻莫過於其「油畫民族化,國畫現代化」的主張,而「現代性」之標的在於從傳統中國畫史中擷取、演變、成長。《白皮松》中松樹的白樹幹為水墨畫中的白描法的延伸,後方涼亭之外型完全沒有輪廓線,吳冠中精準的一筆同時勾勒與填滿,每一次筆鋒烙下都帶有國畫的底蘊。同時用微暈的墨色填滿松樹旁的石塊,產生西方現代藝術中常見的平面色塊效果。藝術的價值體現,不僅在於形式上的突破,但希冀透過藝術創作,引領出更深層的思維互動。吳冠中的創新意識與批判精神,使他在近十年後前後數次造訪「白皮松」的主題,透過水墨線條與對立元素,將精神性擴大延伸,展生一多空間、多想像、多層次的畫面。承如吳冠中所言,石濤為中國現代美術的起點。如果石濤之筆墨已達到技巧與精神顛峰,吳冠中的藝術在無形中不斷地在筆墨符號之解構與形式上構成等問題之中掙扎,替當代水墨畫家開啟一全新的航向。
東南亞. 倫敦: 東方美學躍上西方舞台
白皮松的題材在市場上相當少見,彩墨更只有兩件,分別完成於1976( 圖3) 與1977 年,《白皮松》為第一次出現在拍場的八十年代作品,彌足珍貴,出自馬來西亞投資銀行界巨擘特倫斯.馬奧尼先生及夫人喬安.馬奧尼所藏。喬安身兼出版社社長、律師以及作家多重身分,夫婦二人皆為知名慈善家。以印尼為中心,擴及整個東南亞地區皆有深愛吳冠中的藏家。藝術家於1994 年造訪印尼,親眼見到這批質精的藏品且保存狀態完整,深受感動而言:「我感到欣慰,如女兒嫁到了婆家,可憐天下父母心。」接著在此趟旅程中,以印尼風情為底蘊作了一批多彩濃郁的油畫( 圖4)。1992 年春,吳冠中已邁入髮蒼蒼的七十二高齡,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辦了《吳冠中:一個二十世紀中國畫家》個展,本次拍賣之《白皮松》也位列此場跨時代個展的展品。大英博物館不僅請蘇利文教授共同參與圖錄編輯,也使吳冠中成為博物館262 年歷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即舉辦個展的中國藝術家( 圖5)。三年後,《白皮松》再次受邀參與香港美術館《叛逆的師承:吳冠中》個展,為藝術家生涯中最重要的展覽之一,其代表性可見一斑。吳冠中於2010 年過世後,蘇利文寫了一篇訃聞刊登於英國的衛報上,如此稱讚其作品:「吳冠中的風景畫總是帶有細膩的色調與質感,線條的原萃與流動性極為吸引著觀者。」在西方藝術著重構圖和色彩的論調中,吳冠中的藝術仍舊是無國界會渲染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