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 TEH-CHUN (1920-2014)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八仙山之秀

朱德群

细节
朱德群
八仙山之秀
油彩 画布
1959年作

款识:CHU TEH-CHUN 朱德群(右下); CHU TEH-CHUN 朱德群 1959 No. 41八仙山之秀 Lumière de la montagne Pa-Shin (画背)
来源
亚洲 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
1992年《朱德群个展》吉玛瑞画廊 巴黎 法国 (图版,无页数)

荣誉呈献

Eric Chang
Eric Chang

查阅状况报告或联络我们查询更多拍品资料

登入
浏览状况报告

拍品专文

作于1959 年巴黎的《八仙山之秀》(Lot 22) 无疑是朱德群独创风格确立时期最成功也最令人惊艳的早期抽象作品之一,同时更是了解朱德群中西融合创作手法之演进与成熟的关键。朱德群曾在《忆吴大羽先生》中提及书法如何藉由大自然赋予的灵感启发而进入他的油画作品中:「我在吴师的教导之下成了塞尚的祟拜者,在国内多年工作,没有远离后期印象派的范围。直到一九五二年去八仙山写生,在两千多公尺的山峰深谷云雾丛林中,突然领悟了中国水墨画的虚实、具有诗意的传统精神与自然的关系。烟雾弥漫,松柏纵横交错,联想到书法用笔的境界,与过去学习写字、画的心情连接溶合,不知不觉我对绘画观念有了转变。」1953 年作品《八仙写生》( 图1) 中,朱德群对山林槎枒的描绘已透露书法运笔的节奏,抒情的笔触亦有书法线条之美。然而中国笔墨的形式意义与感性向度,是在抽象艺术潮流激发下才产生了新的动能,取古典精髓而跳脱传统范式。若观察朱德群五十年代中期以画刀绘制的作品《街》( 图2),似乎仍明显地有尼古拉斯.德.史塔尔( 图3) 的风格影响,但其充满动感的线条与打破几何的结构亦展现了与斯塔尔完全不同的意象空间与生命能量。五十年代末的朱德群已经历大幅风格转折,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山水意象,逐步转向内在深厚的文化泉源,在线条中找到回归自然的道路;蕴藏于《八仙写生》和《街》中的笔墨力道,终于以自由大胆的东方抽象语言出现于《八仙山之秀》中,此作的里程碑意义不言自明。在《八仙山之秀》中,温暖活泼的小色块转化为跃动的光线,书写线条酣畅纵横,山体的起伏进退宛然可见,自然世界的意象呼之欲出,显现朱德群对于后印象派( 图4) 与抽象艺术之技巧已能融会贯通而不受局囿,并凭借着承自中国古代宏观山水的美学底蕴( 图5),以墨迹笔痕突破点线面结构,游刃有余于象内与象外之间。画幅中央的浅色区域宛若一道从枝枒间透出的远方光芒,呼应着原文标题中的Lumiere(法文为「光」之意),以如诗的细腻手法展示了中国画家面对自然「有动于中」而创作的真诚感情,「宇宙之光」初现端倪,尤令观者心魂荡漾。在朱德群用来记录作品的水彩手稿之中,《八仙山之秀》被列为《构图41 号》( 图6),而就手稿来看,它较同时期的抽象构图作品有着更为丰富的颜色表现,以线条和光线所构成的山林意象也最为生动,想必是对台湾及对八仙山的景色有着深刻美好的回忆吧!朱德群不仅将中国的自然美学与写意线条带入了西欧抽象画的纯粹视觉空间,也为崇尚精神意境的中国画传统找回了色彩,成就斐然。他晚年曾说,尽管媒材或使用工具不同,东方和西方艺术在最高境界是相通的;迸发出东西文化交汇光芒的《八仙山之秀》精彩地揭现了朱德群此一信念与追求的起点。

更多来自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晚间拍卖)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