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单色画运动则是六十至七十年代间韩国艺术圈独领风骚的潮流,而尹亨根则是此画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其绘画风格与另一位深具国际知名度的韩国艺术家李禹焕相似,深受亚洲传统水墨画的启迪,他们皆由简单素雅中反映深层的冥想氛围,进而探索艺术能表现并带给观者一种属于自然的灵气。尹亨根的作品看起来就像是大自然组成的一部分,有时甚至已经与自然合而为一,完全没有显露出一丝人为的轨迹或因素。他的艺术创作同时包含创造与毁灭之进程,而连结两种对立状态则是其主要目标。当西方抽象艺术家着重人工创作的过程远胜于保持画面与自然间之和谐状态,尹亨根对于艺术与自然的最终定义与哲思,不仅让他具有高度区别性,更给予其艺术一种跟西方抽象截然不同的内涵。有别于大多数西方画家习惯从生活片段与能量释放中找寻创作题材,尹亨根的灵感来自于他最「自然」的状态。他希望剔除创作中人为或刻意的成分,以免作品过于做作不自然。他作画时总是用相当保留的态度将人为因素降至最低,尽量不将个人意识反应在画面上。李禹焕自尹亨根的艺术中发现此特点,曾这么评论:「在他的画布上,画笔与那棕色油彩两者都不是情感表述的工具或奴隶。」另一位对其作品所散发出之冥想氛围深深着迷的艺术家,莫非美国极简主义大师贾德。贾德于九十年代初期前往韩国巡回展出时第一次与尹亨根相遇,随即被他的艺术吸引着。他作品散发出的自然哲思与深度,与韩国传统建筑之美极为相似,而贾德喜爱韩国传统绘画由来已久,也因此尹亨根艺术让他如此爱不释手。在尹亨根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有两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人――韩国抽象艺术最重要的先驱之一金焕基,以及尹亨根的岳父,一位在探索媒材物质上鼓舞他甚多的良师益友。当金焕基逐渐用形似亚洲水墨画的稀薄表面取代厚重油彩( 图1),尹亨根完成于1971 年的画作《蓝色》( 图2),就明显地显露出此项转变,呈现从六十年代那浓稠度高的油彩,到被画布表面完全吸收、展现如墨彩从纸绢上褪去效果的稀释色素之过程。尹亨根开始拿其最具代表性的颜色进行实验,最早可追溯至1973 年。他精挑细选两种油彩色料刻划象征我们生活的土地,煅赭土代表土与光,绀青色则是海洋。此件1975 年作的拍品《棕色蓝色》(Lot 51) 为尹亨根相当重要的画作,艺术家自己称为「腐烂叶子之颜色」的两种色素经调和后产生一绝无仅有的组合、引导出绝佳的空间深度。尹亨根使用稀释过的薄颜料,一层一层地涂在画布上。稀薄油彩与刻意多层涂抹的厚重油彩之不同点在于,稀释过的油料使尹亨根能更轻易释放内心欲控制媒材的渴望,并能依颜料吸收的程度不同,让每一寸画布都有与众不同的触感。更重要的是,此制作过程能将艺术家对于时间的感知融入作品中。等耐心地涂上一层又一层薄颜料之后,再将画布直立风干,借着自然元素与地心引力作用,使颜料缓缓渗入天然的亚麻画布里。画中由大笔形成的暗褐色,最终消逝在空无一物的空间里,记录曾经存在过的颜料,也引人省思生命的稍纵即逝。厚重的笔触传递画家的心跳,彷佛作品正在韵律呼吸,与外在世界及观者产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