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作为一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及诗人,拉迪夫.莫西汀在不同媒介及风格的艺术成就,奠定了他作为现代马来西亚艺术先驱之一的地位。莫西汀于德国柏林艺术学院学艺,接触到欧洲及北美的抽象及表现主义的发展。他的艺术亦触及柏林表现主义中,强烈的色彩、扭曲的形态、平面的构图及心理表现的深度( 图1)。莫西汀悠长的艺术生涯一般以其连贯而又重迭的作品系列来分期。最初为六十年代中叶的巴戈巴戈系列,以强烈的表现主义风格描绘东南亚雄伟的佛塔( 图2)。七十年代则以心景系列见证了莫西汀转向抽象,延伸至八十年代以能量和波浪为基础的加邻邦( 波长) 系列。莫西汀作品中的不同系列之形成,建基于不断探求新意念及作画技巧的渴求。系列之间并非清楚分明,而是他艺术生涯的自然成果。莫西汀作画经常前瞻后顾,或重溯旧意念、或以新的情思力量重新表现。他作品中一贯的主题在于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摄人、包育万物的力量的恒久探索。第一幅题为《Rimba》的作品绘于1991 年,画题在马来文中,解作「丛林」( 图3)。莫西汀的丛林并非理想的世外桃园,而是密蔽、少有呼吸空间的,这地方压迫而充斥着失控的能量。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作家及诗人,莫西汀曾这样表达他对丛林的看法:「就像千丝万缕交集一起 ―― 树叶的理绪、层层苔藓上的树皮。在倾盘的热带大雨下繁茂生长、在大自然的音声下,自丛林不同之处汇集一处。」( 拉迪夫.莫西汀《Rimba 系列》国油画廊 马来西亚,1998,16 页)《Selumbar: Kulit Kayu (Splinters: Barks)》(Lot 64) 一作把莫西汀富感染力的阐释描绘出来,突进的树干之中的力量及历史得以充分表达。层层交迭的油彩,否定了单一的原点,自画面四周伸延。画面有着潜藏的生命力,充斥着交互生生不息的感知。莫西汀复杂的情思,或许在他写于1974 年的诗作中有着最好的表现,同样的感知,后来在《Rimba》系列以令人震慑的形式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