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以鲜明的绘画语言的魅力,使生活中的美更加富于诗意与光彩” ——詹建俊
詹建俊1931年出生,在中国画坛堪称久负盛名,更是中国第三代画家当中极具个人绘画特色的领军人物。
人物画一直是詹建俊油画创作的重点。1948年,他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在徐悲鸿、吴作人等大师的指导下学习素描及油画,1955年又接受“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严格训练。扎实的基本功学习,使詹建俊更加注重以写意式的手法,追寻画面深层的精神根基。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他继续深造于彩墨系(中国画系)研究生,师从李可染、李苦禅等大家。1957年,便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在人体结构的塑造上,詹建俊深受意大利表现主义画家莫迪里阿尼的影响。作品《遥远的地方》绘于1987年,是艺术家几次前往藏区后由心而生的创作。艺术家以看似简单的单一人物构图,用色大胆、干练,那是艺术家刻意强调的简约,以烘托“大气势”的方式入画。画面中心一位身材魁梧的藏族女青年映入眼帘,她右手轻托脸庞,伸颈牵背,倚靠在围栏旁,眺望远方。女子的体态被艺术化地延展,若有所思,极目远望,都流露着艺术家对于时代前景充满期待与寄望。范迪安说,詹建俊的“作品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真切地感受时代生活结合起来,用作品反映时代生活的主流特征,从而创造了他的艺术的时代价值”。
“西方的表现主义相通于中国的写意画”。——詹建俊
作品《遥远的地方》中,詹建俊运用了类似大写意的“疏松的笔触”雕琢画面,如南宋画家梁楷般,用笔粗率,却又笔笔见形,简单、概括、生动地描绘着人物。作品更融合了油画特殊的色彩和机理感,诗歌般的咏唱着艺术家心中追寻的纯粹的精神性。
詹建俊偏爱红色。作品《遥远的地方》中,红色早已脱离政治语汇的范畴,而是极赋生命力和浓烈情感的象征性色彩。“红色的藏袍、橙色的围栏与金黄色的背景叠置,交织成一片色彩的和弦。”(深层的融合——詹建俊的油画艺术)亦如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詹建俊运用随性、浓烈而充满律动的笔法,将自己炽烈的情绪幻化成饱满的色彩充斥着画面,使观者的情绪时而热情如火、时而淡淡如蜜,都可以停留在画面中细细品味。
“绘”是由头脑、心灵贯穿到手指和笔端的活动,它具有丰富而微妙的感觉的表现力。 ——詹建俊
詹建俊1931年出生,在中国画坛堪称久负盛名,更是中国第三代画家当中极具个人绘画特色的领军人物。
人物画一直是詹建俊油画创作的重点。1948年,他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科,在徐悲鸿、吴作人等大师的指导下学习素描及油画,1955年又接受“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严格训练。扎实的基本功学习,使詹建俊更加注重以写意式的手法,追寻画面深层的精神根基。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他继续深造于彩墨系(中国画系)研究生,师从李可染、李苦禅等大家。1957年,便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在人体结构的塑造上,詹建俊深受意大利表现主义画家莫迪里阿尼的影响。作品《遥远的地方》绘于1987年,是艺术家几次前往藏区后由心而生的创作。艺术家以看似简单的单一人物构图,用色大胆、干练,那是艺术家刻意强调的简约,以烘托“大气势”的方式入画。画面中心一位身材魁梧的藏族女青年映入眼帘,她右手轻托脸庞,伸颈牵背,倚靠在围栏旁,眺望远方。女子的体态被艺术化地延展,若有所思,极目远望,都流露着艺术家对于时代前景充满期待与寄望。范迪安说,詹建俊的“作品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追求与真切地感受时代生活结合起来,用作品反映时代生活的主流特征,从而创造了他的艺术的时代价值”。
“西方的表现主义相通于中国的写意画”。——詹建俊
作品《遥远的地方》中,詹建俊运用了类似大写意的“疏松的笔触”雕琢画面,如南宋画家梁楷般,用笔粗率,却又笔笔见形,简单、概括、生动地描绘着人物。作品更融合了油画特殊的色彩和机理感,诗歌般的咏唱着艺术家心中追寻的纯粹的精神性。
詹建俊偏爱红色。作品《遥远的地方》中,红色早已脱离政治语汇的范畴,而是极赋生命力和浓烈情感的象征性色彩。“红色的藏袍、橙色的围栏与金黄色的背景叠置,交织成一片色彩的和弦。”(深层的融合——詹建俊的油画艺术)亦如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詹建俊运用随性、浓烈而充满律动的笔法,将自己炽烈的情绪幻化成饱满的色彩充斥着画面,使观者的情绪时而热情如火、时而淡淡如蜜,都可以停留在画面中细细品味。
“绘”是由头脑、心灵贯穿到手指和笔端的活动,它具有丰富而微妙的感觉的表现力。 ——詹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