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意大利艺术家乔治·德·基里科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形而上画派的创始人,对超现实主义运动及其代表画家萨尔瓦多·达利、马克思·恩斯特和雷尼·马格利特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公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德• 基里科在其整个艺术生涯中一直着迷于传统绘画技巧,并从提香、鲁本斯和德拉克罗瓦等古典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灵感,然而他却创造了另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与众不同的风格也成为了现代主义的生动表达形式之一。
本作品《空旷的意大利广场》属于基里科最具代表性的形而上作品“ 意大利广场”系列,此系列开始于1910 年代,并贯穿其艺术生涯。意大利广场作为基里科最常描绘的主题,体现了艺术家复杂的审美和对于哲学的终生追求与探索,他这一系列的作品被众多著名博物馆收藏,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及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德·基里科在《空旷的意大利广场》中描绘了一个宏伟又神秘的场景。画中身着礼服的雕塑背对观者,好像正在布景或在旁观,他的身份和情绪因此而笼罩上了神秘的气氛。他的姿态动静皆具,手持道具的姿势为雕塑注入生命力,看似蓄势待发,但实际上身为石雕的他却无法动弹,永久静止。画面右侧的马车车门半开,露出一个形状独特的麻布袋。同样的马车也以车门紧闭的造型出现在《一日之谜》中。纵观德• 基里科的作品,这些相似的主题反复出现在不同的构图中,给作品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层次感。好似在一个循环的梦境中看到新场景,亦或从一部看过多次的老电影中,又发现了新的悬念。
由墨绿渐变成赭黄色的天空悬在广场之上,暗示黎明破晓的同时,也可能代表了日落黄昏。拉长的阴影令画面更为整齐有序,并增强了景象的矛盾感:雄伟的建筑意味着繁荣的文明,但却异常安静且杳无人迹。画面中唯一暗示了运动的是背景中的火车,但是火车烟囱上方的烟雾似乎静止并悬停于空中。整个场景被定格在时间和空间中,画面中的动态与人迹都只是暗示但不实际存在。这些奇特的事物、混乱的视角和光影,构建起一个脱离现实,充满诗意的梦境。
在“ 意大利广场”系列作品中,基里科通过故意签署错误的创作日期,以达到定格并颠覆时间概念的效果。例如,本幅作品签署的年份( 1958 年)比实际年份( 1968 年)早了十年。这种做法可理解为艺术家对时间概念的激进批判,以及对过去作品的重新思考,这种现象在基里科的作品中并不罕见。( M.R. 泰勒著,《乔治·德·基里科和神话里的阿德阿里利》,伦敦,2002 年,第134 页至135 页)
迈克尔·R·泰勒还解释道:“ 德·基里科通过对画中物件的重复和演变来表达自我,这种手法与当代艺术家,如安迪·沃荷等别无二致。”( 出处同上,第164 页至169 页)。沃荷对德·基里科的艺术很着迷,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例如《意大利广场与阿里阿德利》,就是沃荷对德·基里科的意大利广场图像的重塑,是致敬德• 基里科系列作品之一。这些作品对挪用和仿像等后现代主义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令人激动的是,仔细观察本作品,遮盖痕迹隐约可见,表层下面似乎有另一幅画的迹象。画面中央那个背对观众的雕塑的位置,貌似曾经画的是侧卧的阿里阿德利,后来被现在的图像覆盖了。这种不断调整的处理也是基里科的常见作法,展示了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力求完美的特点,也给这幅作品带来了更微妙的理论深度,展示了基里科极其活跃的思辨能力。
本作品《空旷的意大利广场》属于基里科最具代表性的形而上作品“ 意大利广场”系列,此系列开始于1910 年代,并贯穿其艺术生涯。意大利广场作为基里科最常描绘的主题,体现了艺术家复杂的审美和对于哲学的终生追求与探索,他这一系列的作品被众多著名博物馆收藏,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及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等。
德·基里科在《空旷的意大利广场》中描绘了一个宏伟又神秘的场景。画中身着礼服的雕塑背对观者,好像正在布景或在旁观,他的身份和情绪因此而笼罩上了神秘的气氛。他的姿态动静皆具,手持道具的姿势为雕塑注入生命力,看似蓄势待发,但实际上身为石雕的他却无法动弹,永久静止。画面右侧的马车车门半开,露出一个形状独特的麻布袋。同样的马车也以车门紧闭的造型出现在《一日之谜》中。纵观德• 基里科的作品,这些相似的主题反复出现在不同的构图中,给作品增添了耐人寻味的层次感。好似在一个循环的梦境中看到新场景,亦或从一部看过多次的老电影中,又发现了新的悬念。
由墨绿渐变成赭黄色的天空悬在广场之上,暗示黎明破晓的同时,也可能代表了日落黄昏。拉长的阴影令画面更为整齐有序,并增强了景象的矛盾感:雄伟的建筑意味着繁荣的文明,但却异常安静且杳无人迹。画面中唯一暗示了运动的是背景中的火车,但是火车烟囱上方的烟雾似乎静止并悬停于空中。整个场景被定格在时间和空间中,画面中的动态与人迹都只是暗示但不实际存在。这些奇特的事物、混乱的视角和光影,构建起一个脱离现实,充满诗意的梦境。
在“ 意大利广场”系列作品中,基里科通过故意签署错误的创作日期,以达到定格并颠覆时间概念的效果。例如,本幅作品签署的年份( 1958 年)比实际年份( 1968 年)早了十年。这种做法可理解为艺术家对时间概念的激进批判,以及对过去作品的重新思考,这种现象在基里科的作品中并不罕见。( M.R. 泰勒著,《乔治·德·基里科和神话里的阿德阿里利》,伦敦,2002 年,第134 页至135 页)
迈克尔·R·泰勒还解释道:“ 德·基里科通过对画中物件的重复和演变来表达自我,这种手法与当代艺术家,如安迪·沃荷等别无二致。”( 出处同上,第164 页至169 页)。沃荷对德·基里科的艺术很着迷,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例如《意大利广场与阿里阿德利》,就是沃荷对德·基里科的意大利广场图像的重塑,是致敬德• 基里科系列作品之一。这些作品对挪用和仿像等后现代主义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令人激动的是,仔细观察本作品,遮盖痕迹隐约可见,表层下面似乎有另一幅画的迹象。画面中央那个背对观众的雕塑的位置,貌似曾经画的是侧卧的阿里阿德利,后来被现在的图像覆盖了。这种不断调整的处理也是基里科的常见作法,展示了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力求完美的特点,也给这幅作品带来了更微妙的理论深度,展示了基里科极其活跃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