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托马斯• 鲁夫摄于2007 年的《基质 30 I I I 》, 是这名德国摄影师《Substratum》系列中一幅放大版作品,令人赞叹向往;作品充溢着迷幻色彩的万花筒光焰,在在展示了艺术家在后千禧年之数位世代的摄影实验过程。为了创造这个系列,鲁夫在网路上移山倒海,从日本漫画和动漫寻找撷取相片,将原始资料幻化成无法辨认的特艺七彩色域,用传统显影技术转印在感光纸上。尽管看似是一张经全然经电脑巧妙处理过的创作品,然而,摄影的精髓仍在鲁夫作品的精神中沛然体现,而艺评家薇薇安• 瑞伯格就写道:“ 无论我们多么想要在作品中看到某种艺术画作、或是旷世的数位技艺展现,所有的观者似乎都脱离不开一个事实:这是一幅摄影作品,而且再也真实不过了。毕竟说来,促成感光乳胶的附着过程来产生相片,正是底层的功用。就这种意义而言,底层恰恰是摄影形象的基础。”(薇薇安• 瑞伯格,《托马斯• 鲁夫:表面张力》,泰德博物馆图录中的作品论述) ,https://www.tate.org.uk/art/artists/thomas-ruff-2602/surface-tension (2018 年7 月30 日截录)
同时,“ 底层”一词意味着表面下方的基础,一种无法清楚辨析或指认的基本垫层。而这一系列的推出,意味着肉眼所见、以及心灵所领会之间的潜在摩擦。鲁夫将那些截自日本的原始资料,褪去了它们固有的叙事意义,果效使人狂狷痴醉,他还将这些资料投坠入一个显然是高度网际化的界域,另一名艺评家梅根• 修尔注意到作品的处理手法,并评论到“ …作品中主题却不见踪迹,仅存着绚丽的颜彩,让人联想到一个被数位效果强化的境域。”(梅根• 修尔,《托马斯• 鲁夫—戮力新作》,写于布鲁克林铁道月刊,2003 年8 月1 日刊登,https: //brooklynrail.org/2003/08/artseen/thomas-ruff-new-work [2018 年7 月30 日截录] )在这个“ 假新闻”泛滥的世代,资讯被挪用、操弄、充满欺骗伪造讯息;而鲁夫的作品对于真相的掩饰、解释和散播,或许能成为一个中肯而有说服力的视觉譬喻。
同时,“ 底层”一词意味着表面下方的基础,一种无法清楚辨析或指认的基本垫层。而这一系列的推出,意味着肉眼所见、以及心灵所领会之间的潜在摩擦。鲁夫将那些截自日本的原始资料,褪去了它们固有的叙事意义,果效使人狂狷痴醉,他还将这些资料投坠入一个显然是高度网际化的界域,另一名艺评家梅根• 修尔注意到作品的处理手法,并评论到“ …作品中主题却不见踪迹,仅存着绚丽的颜彩,让人联想到一个被数位效果强化的境域。”(梅根• 修尔,《托马斯• 鲁夫—戮力新作》,写于布鲁克林铁道月刊,2003 年8 月1 日刊登,https: //brooklynrail.org/2003/08/artseen/thomas-ruff-new-work [2018 年7 月30 日截录] )在这个“ 假新闻”泛滥的世代,资讯被挪用、操弄、充满欺骗伪造讯息;而鲁夫的作品对于真相的掩饰、解释和散播,或许能成为一个中肯而有说服力的视觉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