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我划掉字词,这样你才能看到更多:它们模糊不清才让你更想阅读。」 - 尚·米榭·巴斯奇亚
创作于1982年,巴斯奇亚这幅超凡绝伦的肖像画《领导者》至今熠熠生辉,正是艺 术家前所未有之绘画风格的绝佳代表,这一不同凡响的表现形式使他成为二十世纪 最具革命性的艺术家之一。与巴布罗·毕加索和安迪·沃霍尔一道,巴斯奇亚将肖 像画的风格从一种强调历史意义、甚至有些古板沉闷的表现形式转变为一种充满活 力又振奋人心的现代绘画模式。作为艺术家最受追捧的「头像」绘画之一,《领导 者》充满了巴斯奇亚创作生涯的重要艺术隐喻:狂乱的标记,一连串神秘的符号, 戏剧化的色彩。此画创作于艺术家前往意大利摩德纳的传奇之旅途中,如今构成了 巴斯奇亚最核心风格的标志性画作之一。尺幅宏大,风格大胆,盛气凌人,这些特 质正完美凝炼了巴斯奇亚创作生涯成熟巅峰的强大表现能力。
闪闪发光的巨幅画布上,一位锐不可当又威风凛凛的人物脸庞仿佛向观者逼近,愈来愈大。他粗犷突出的五官以黑色油画棒绘制,与金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他的下 巴四四方方,与同样方形的前额相映成趣,头发则剪成一头很短的平头。厚框眼镜 上映着一双火焰般炽热的眼睛。巴斯奇亚纵横挥洒层叠的红、蓝、白颜料,以营造 深邃而锐利的凝视效果。这一多层次的绘画技艺同样出现在面部的其他细节上:巴 斯奇亚选用黄色与橙色颜料断续组合,让本就狂野扭曲的怪异笑容更显戏剧性,而 闪耀的橙色上缀着黑色斑点,正可以突出肤色黝黑,未刮胡子的脸颊。
画面构图的其他地方,许多元素被埋藏于厚厚的颜料涂层之下,有时也会显而易见——例如作品的题目「Il Duce」,巴斯奇亚将字母画在中央头部下面,一部分藏 在颜料涂层之下,但可见的部分足以引人注意。在画面其他地方,透过金色颜料的 缝隙,我们几乎看不到黑色油画棒留下的天书般的潦草书写。作品中嵌入的这些元素无疑都经过了艺术家的深思熟虑,是其精心设计的重要手法。「我划掉文字,你 才能看到更多,」他曾如此说,「它们难以识别,才让你更想阅读」(尚·米榭· 巴斯奇亚,引自R.F.汤普森《巴斯奇亚》展览图录,贝耶勒基金,巴塞尔,1987 年,页22)。
巴斯奇亚独一无二的绘画技巧淋漓尽致地贯穿了整幅画面。尽管表面覆满金属质感 的金漆,这样的装饰手法正巧妙掩盖了底下复杂的排列组合。巴斯奇亚将大胆的图形标记与大片的流动颜料有机组合,营造出一种触手可及的绘画张力。正是在头部 下方,沿着画布下边缘水平延伸的地方,大胆的笔触自由流动,这种张力得到了最 为明显的集中呈现。巴斯奇亚使用了「湿画法」的技法,将红色与黄色颜料合二为一,产生出鲜明的绿色条纹,如烟花般绽放在画布上,似将喷薄而出。
《领导者》凭借其非同凡响的图像学意义,组成了巴斯奇亚全部创作中最为核心的 部分,而艺术家的「头像」绘画也随后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作品系列之一。这些作品有时描绘他崇拜的英雄,有时描绘他自己,它们正是巴斯奇亚一生艺术追求与创作 过程最为精粹的总结。在《领导者》中,巴斯奇亚格外注意图案的深层含义,以丰富的层次营造出别具匠心的艺术效果。在这段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头像」成为 巴斯奇亚最感兴趣的创作主题,在他许多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中,都包含了对人类脸庞在生理与心理维度上的深层研究。他笔下如骷髅般的面具常常被视为生命无常的 虚空象征,而这仿佛一语成谶,预兆了巴斯奇亚悲剧的英年早逝。正如莱昂纳多· 达·芬奇能够深入捕捉他所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巴斯奇亚也能够在画中唤起一系列 自传式的感受与情绪,对他而言,常常是历经挫折的愤怒。确实,尽管《领导者》 中人物的真实身份仍是个谜(巴斯奇亚常常将数个人物融合为一),这幅作品无疑 集中呈现了艺术家在职业生涯巅峰时期全部的雄心壮志和青春神采。
《领导者》最为超群拔萃的一大特点即是巴斯奇亚纵横挥洒的金属质感金色颜料。 从古代拜占庭教堂里闪闪发光的马赛克装饰,到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1907 年创 作、极尽金色奢华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一世》肖像画,甚至是安迪·沃霍尔 标志性的《金色玛丽莲·梦露》,艺术家们长久以来一直将黄金视为一种极为重 要、寓意吉祥的表现形式。巴斯奇亚在他标志性的三叉皇冠中第一次使用金色颜 料,而《领导者》则作为艺术家精心挑选的系列之一,更开门见山地突出金色元素,这一系列包括《Dextrose》(1982),《狼》(1982),《Gold Griot》 (1984)与《与死亡同行》(1988)。在审美价值以外,巴斯奇亚非常清楚在这 个白人占绝对优势的艺术世界里,自己作为年轻黑人艺术家的身份,他经常在画作 中加入神秘晦涩的符号和短语,直指资本主义历史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剥削。巴斯奇 亚将画中人物包裹在如此富丽堂皇的环境之下,或许暗示了在他进入艺术界上流阶 层时所观察到的财富与奢华,使用如此排山倒海般的金色裹挟这位人物,让人不禁 联想起成功对于巴斯奇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领导者》是艺术家1981及1982年两次前往意大利摩德纳旅行期间完成的一组画 作。艺术经纪商埃米利奥·马佐利于1981年1月在纽约P.S. 1当代艺术中心传奇展览 《纽约/新浪潮》上第一次见到巴斯奇亚的作品,他随后便邀请巴斯奇亚前往欧洲出 席他的第一个个人展览。在1981年5月的首次旅行后,他于次年3月再度前往,并在 期间创作了他艺术生涯中最受称赞的一些作品,包括《Profit1》和《消防水管里的 男孩和狗》(现长期借展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1982年亦是巴斯奇亚的里程碑之年,这一年,他在纽约艺术界声名大振,更因在 安妮娜·诺西画廊举办的第一次个展而收获了卓著声誉。他随后又进行了一次重 要的洛杉矶之行,在那里他结识了极富影响力的收藏家们,诸如伊莱和伊迪特·布 罗德、道格拉斯·S·克莱姆和史蒂芬·约翰逊,并备受他们赞誉。巴斯奇亚还是 受邀参加德国第 7 届文献展的176位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艺术家,他笔下充满抒 情表现力的线条让人将他与战后另一位大师塞·托姆布雷相提并论。这样的比较无 疑让巴斯奇亚倍感欣慰,因为托姆布雷是巴斯奇亚唯一在公开场合承认对他的创作 生涯有影响的艺术家,正如马歇尔如此解释道,「巴斯奇亚从托姆布雷那里汲取灵 感,学习了如何同时完成绘画、涂鸦、书写、拼贴、上色。在少数几幅巴斯奇亚承 认对他有所影响的艺术品中,就有托姆布雷的《阿波罗与艺术家》(1975年作) ,这幅作品的影响在众多巴斯奇亚结构松散、充满拼贴和涂鸦元素的作品中显而易 见……」(R·马歇尔,《击退鬼魂》,载于R·马歇尔《尚米榭·巴斯奇亚》展 览图录,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1993年,页16)。
巴斯奇亚以惊人的速度完成画作,他挥动画笔就像制图员操作铅笔一般熟练精通。 在整幅作品中,充满活力的笔触、自如挥洒的喷漆、直接从容器中滴落的颜料,甚 至是艺术家用自己手指划出的有力线条,无疑都生动诠释了巴斯奇亚的天赋异禀, 将各种不同的绘画技法巧妙融合到一幅浑然天成的画面中。然而,巴斯奇亚深刻洞 察到,他这种极富表现力的绘画风格的重要性,不仅是审美意义上的,更在艺术史 上举足轻重,因为他不仅知道如何画,更知道这在1980年代的当代绘画文化中意 味着什么。正如毕加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表现语言,从立体主义到变形人体, 巴斯奇亚同样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他摒除一切杂音,只剩下自己,」 马克·迈耶说道,「他幻想自己控制了周围一切信息,仿佛是所有文字的作者,每 张图案、每条公式、每个卡通人物——甚至将自己的版权符号贴在无数自然与文明 的对象上,以强调这一点——毫不考虑自己权威宇宙以外的现实世界」(马克·迈 耶,《历史上的巴斯奇亚》,《巴斯奇亚》展览图录,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2005 年,页46)。与毕加索和托姆布雷这些艺术大师一样,巴斯奇亚希望在这个概念先 行的时代重振古老传统。正如迈克·迈耶随后评论,现代艺术最具戏剧性的奇观正 是古典艺术如何在当代找到共振,与他的前辈一样,绘画是巴斯奇亚来自内心深处 的本能力量,他热衷于宣传自己并无任何传统绘画技巧,然而如果他的作品出自一 双经过专业培训之手,则彻底毫无意义。
尚·米榭·巴斯奇亚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标准的进程,其影响力或许远超任何同时 代或下一代艺术家。尽管出身布鲁克林街头,他学识渊博,常常在布鲁克林博物馆 和第五大道上的大都会博物馆废寝忘食地阅读学习。他将艺术史传统与自己独特的 个人经历、1980年代纽约和洛杉矶的音乐与娱乐活动结合。在他短暂而澎湃的一生 里,创作了一系列超凡绝伦的作品,以充满表现力的图像表达了新一代年轻艺术家 的关注所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创作于1982年,巴斯奇亚这幅超凡绝伦的肖像画《领导者》至今熠熠生辉,正是艺 术家前所未有之绘画风格的绝佳代表,这一不同凡响的表现形式使他成为二十世纪 最具革命性的艺术家之一。与巴布罗·毕加索和安迪·沃霍尔一道,巴斯奇亚将肖 像画的风格从一种强调历史意义、甚至有些古板沉闷的表现形式转变为一种充满活 力又振奋人心的现代绘画模式。作为艺术家最受追捧的「头像」绘画之一,《领导 者》充满了巴斯奇亚创作生涯的重要艺术隐喻:狂乱的标记,一连串神秘的符号, 戏剧化的色彩。此画创作于艺术家前往意大利摩德纳的传奇之旅途中,如今构成了 巴斯奇亚最核心风格的标志性画作之一。尺幅宏大,风格大胆,盛气凌人,这些特 质正完美凝炼了巴斯奇亚创作生涯成熟巅峰的强大表现能力。
闪闪发光的巨幅画布上,一位锐不可当又威风凛凛的人物脸庞仿佛向观者逼近,愈来愈大。他粗犷突出的五官以黑色油画棒绘制,与金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他的下 巴四四方方,与同样方形的前额相映成趣,头发则剪成一头很短的平头。厚框眼镜 上映着一双火焰般炽热的眼睛。巴斯奇亚纵横挥洒层叠的红、蓝、白颜料,以营造 深邃而锐利的凝视效果。这一多层次的绘画技艺同样出现在面部的其他细节上:巴 斯奇亚选用黄色与橙色颜料断续组合,让本就狂野扭曲的怪异笑容更显戏剧性,而 闪耀的橙色上缀着黑色斑点,正可以突出肤色黝黑,未刮胡子的脸颊。
画面构图的其他地方,许多元素被埋藏于厚厚的颜料涂层之下,有时也会显而易见——例如作品的题目「Il Duce」,巴斯奇亚将字母画在中央头部下面,一部分藏 在颜料涂层之下,但可见的部分足以引人注意。在画面其他地方,透过金色颜料的 缝隙,我们几乎看不到黑色油画棒留下的天书般的潦草书写。作品中嵌入的这些元素无疑都经过了艺术家的深思熟虑,是其精心设计的重要手法。「我划掉文字,你 才能看到更多,」他曾如此说,「它们难以识别,才让你更想阅读」(尚·米榭· 巴斯奇亚,引自R.F.汤普森《巴斯奇亚》展览图录,贝耶勒基金,巴塞尔,1987 年,页22)。
巴斯奇亚独一无二的绘画技巧淋漓尽致地贯穿了整幅画面。尽管表面覆满金属质感 的金漆,这样的装饰手法正巧妙掩盖了底下复杂的排列组合。巴斯奇亚将大胆的图形标记与大片的流动颜料有机组合,营造出一种触手可及的绘画张力。正是在头部 下方,沿着画布下边缘水平延伸的地方,大胆的笔触自由流动,这种张力得到了最 为明显的集中呈现。巴斯奇亚使用了「湿画法」的技法,将红色与黄色颜料合二为一,产生出鲜明的绿色条纹,如烟花般绽放在画布上,似将喷薄而出。
《领导者》凭借其非同凡响的图像学意义,组成了巴斯奇亚全部创作中最为核心的 部分,而艺术家的「头像」绘画也随后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作品系列之一。这些作品有时描绘他崇拜的英雄,有时描绘他自己,它们正是巴斯奇亚一生艺术追求与创作 过程最为精粹的总结。在《领导者》中,巴斯奇亚格外注意图案的深层含义,以丰富的层次营造出别具匠心的艺术效果。在这段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头像」成为 巴斯奇亚最感兴趣的创作主题,在他许多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中,都包含了对人类脸庞在生理与心理维度上的深层研究。他笔下如骷髅般的面具常常被视为生命无常的 虚空象征,而这仿佛一语成谶,预兆了巴斯奇亚悲剧的英年早逝。正如莱昂纳多· 达·芬奇能够深入捕捉他所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巴斯奇亚也能够在画中唤起一系列 自传式的感受与情绪,对他而言,常常是历经挫折的愤怒。确实,尽管《领导者》 中人物的真实身份仍是个谜(巴斯奇亚常常将数个人物融合为一),这幅作品无疑 集中呈现了艺术家在职业生涯巅峰时期全部的雄心壮志和青春神采。
《领导者》最为超群拔萃的一大特点即是巴斯奇亚纵横挥洒的金属质感金色颜料。 从古代拜占庭教堂里闪闪发光的马赛克装饰,到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1907 年创 作、极尽金色奢华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一世》肖像画,甚至是安迪·沃霍尔 标志性的《金色玛丽莲·梦露》,艺术家们长久以来一直将黄金视为一种极为重 要、寓意吉祥的表现形式。巴斯奇亚在他标志性的三叉皇冠中第一次使用金色颜 料,而《领导者》则作为艺术家精心挑选的系列之一,更开门见山地突出金色元素,这一系列包括《Dextrose》(1982),《狼》(1982),《Gold Griot》 (1984)与《与死亡同行》(1988)。在审美价值以外,巴斯奇亚非常清楚在这 个白人占绝对优势的艺术世界里,自己作为年轻黑人艺术家的身份,他经常在画作 中加入神秘晦涩的符号和短语,直指资本主义历史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剥削。巴斯奇 亚将画中人物包裹在如此富丽堂皇的环境之下,或许暗示了在他进入艺术界上流阶 层时所观察到的财富与奢华,使用如此排山倒海般的金色裹挟这位人物,让人不禁 联想起成功对于巴斯奇亚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领导者》是艺术家1981及1982年两次前往意大利摩德纳旅行期间完成的一组画 作。艺术经纪商埃米利奥·马佐利于1981年1月在纽约P.S. 1当代艺术中心传奇展览 《纽约/新浪潮》上第一次见到巴斯奇亚的作品,他随后便邀请巴斯奇亚前往欧洲出 席他的第一个个人展览。在1981年5月的首次旅行后,他于次年3月再度前往,并在 期间创作了他艺术生涯中最受称赞的一些作品,包括《Profit1》和《消防水管里的 男孩和狗》(现长期借展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1982年亦是巴斯奇亚的里程碑之年,这一年,他在纽约艺术界声名大振,更因在 安妮娜·诺西画廊举办的第一次个展而收获了卓著声誉。他随后又进行了一次重 要的洛杉矶之行,在那里他结识了极富影响力的收藏家们,诸如伊莱和伊迪特·布 罗德、道格拉斯·S·克莱姆和史蒂芬·约翰逊,并备受他们赞誉。巴斯奇亚还是 受邀参加德国第 7 届文献展的176位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一位艺术家,他笔下充满抒 情表现力的线条让人将他与战后另一位大师塞·托姆布雷相提并论。这样的比较无 疑让巴斯奇亚倍感欣慰,因为托姆布雷是巴斯奇亚唯一在公开场合承认对他的创作 生涯有影响的艺术家,正如马歇尔如此解释道,「巴斯奇亚从托姆布雷那里汲取灵 感,学习了如何同时完成绘画、涂鸦、书写、拼贴、上色。在少数几幅巴斯奇亚承 认对他有所影响的艺术品中,就有托姆布雷的《阿波罗与艺术家》(1975年作) ,这幅作品的影响在众多巴斯奇亚结构松散、充满拼贴和涂鸦元素的作品中显而易 见……」(R·马歇尔,《击退鬼魂》,载于R·马歇尔《尚米榭·巴斯奇亚》展 览图录,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1993年,页16)。
巴斯奇亚以惊人的速度完成画作,他挥动画笔就像制图员操作铅笔一般熟练精通。 在整幅作品中,充满活力的笔触、自如挥洒的喷漆、直接从容器中滴落的颜料,甚 至是艺术家用自己手指划出的有力线条,无疑都生动诠释了巴斯奇亚的天赋异禀, 将各种不同的绘画技法巧妙融合到一幅浑然天成的画面中。然而,巴斯奇亚深刻洞 察到,他这种极富表现力的绘画风格的重要性,不仅是审美意义上的,更在艺术史 上举足轻重,因为他不仅知道如何画,更知道这在1980年代的当代绘画文化中意 味着什么。正如毕加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表现语言,从立体主义到变形人体, 巴斯奇亚同样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他摒除一切杂音,只剩下自己,」 马克·迈耶说道,「他幻想自己控制了周围一切信息,仿佛是所有文字的作者,每 张图案、每条公式、每个卡通人物——甚至将自己的版权符号贴在无数自然与文明 的对象上,以强调这一点——毫不考虑自己权威宇宙以外的现实世界」(马克·迈 耶,《历史上的巴斯奇亚》,《巴斯奇亚》展览图录,布鲁克林艺术博物馆,2005 年,页46)。与毕加索和托姆布雷这些艺术大师一样,巴斯奇亚希望在这个概念先 行的时代重振古老传统。正如迈克·迈耶随后评论,现代艺术最具戏剧性的奇观正 是古典艺术如何在当代找到共振,与他的前辈一样,绘画是巴斯奇亚来自内心深处 的本能力量,他热衷于宣传自己并无任何传统绘画技巧,然而如果他的作品出自一 双经过专业培训之手,则彻底毫无意义。
尚·米榭·巴斯奇亚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标准的进程,其影响力或许远超任何同时 代或下一代艺术家。尽管出身布鲁克林街头,他学识渊博,常常在布鲁克林博物馆 和第五大道上的大都会博物馆废寝忘食地阅读学习。他将艺术史传统与自己独特的 个人经历、1980年代纽约和洛杉矶的音乐与娱乐活动结合。在他短暂而澎湃的一生 里,创作了一系列超凡绝伦的作品,以充满表现力的图像表达了新一代年轻艺术家 的关注所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