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潘先生作畫,特別重氣機,講格調。往往出奇制勝,好野戰。無論從構思、構圖、取材、筆墨的運用已至題款及印章中,都可發現他的才華高超,在師古人師造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他的個性與理想,有其極其鮮明的自家面目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文人而兼畫家,畫家而又兼文人,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大特點。中國繪畫由此進入超逸之境地。畫家而兼文人者,讀書較多,識見較廣,詩文書法之修養亦較高。潘先生即是此類文人畫家的代表,因學問廣博,貫通透脫後,自不肯拘泥於形似,做造化之奴僕。
此《虯松高士》巨幅創作於1944年新春,時任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的潘天壽,已從前人筆墨中跳脫出來,強烈奔放的個人風格呼之欲出。畫幅中對角斜立著一樹虯枝夭矯,萬古長青的巨松下,一禿頭老僧持書閒坐於石上,筆墨酣暢,一味霸悍,緣於畫家對自然造化細緻入微的觀察揣摩。山頂老松,因土薄風大的關係,生長緩慢,松枝稀少,枝幹蒼老,但也最禁得起風霜,最為堅強。畫中松樹用筆奇崛果斷,如書法般堅毅的線條,意到興到的點苔頗具節奏感。松幹略施赭色,松枝佈局疏密得當,最密處叢叢蔟蔟,於濕墨處加乾筆重墨,層次分明,顯現出沉甸甸的厚重感。石濤上人曾言“拈禿筆用淡墨半乾者,向紙上直筆空鉤,如蠶食葉,再用焦墨重上,看陰陽點染,用筆以錐得透為妙。”潘天壽深得石濤畫理精髓。
落款題詩灑脫的行草自上而下,穿插於密松之間,如行雲流水,行其所不能行,止其所不能止,留白處恰到好處,書法大氣磅礡。與斜插入雲的松幹相呼應,虛實相生,此中國畫講求之空靈也。畫中有虛實之處,畫的氣脈、人的想像才得以暢通流動。
潘天壽常以“禿壽”為號,畫幅中持書閒坐之老者當是畫家自喻之筆。題識中所云“勻碧齋”為杭州著名紙店,尤以煮捶玉版宣紙最受畫家青睞,潘天壽善作大畫,此《虯松高士》高近八尺,闊近兩尺,古樸之美,天真之美,自然之神,雍容華貴,當真是要辣、要古,不要甜。
文人而兼畫家,畫家而又兼文人,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大特點。中國繪畫由此進入超逸之境地。畫家而兼文人者,讀書較多,識見較廣,詩文書法之修養亦較高。潘先生即是此類文人畫家的代表,因學問廣博,貫通透脫後,自不肯拘泥於形似,做造化之奴僕。
此《虯松高士》巨幅創作於1944年新春,時任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的潘天壽,已從前人筆墨中跳脫出來,強烈奔放的個人風格呼之欲出。畫幅中對角斜立著一樹虯枝夭矯,萬古長青的巨松下,一禿頭老僧持書閒坐於石上,筆墨酣暢,一味霸悍,緣於畫家對自然造化細緻入微的觀察揣摩。山頂老松,因土薄風大的關係,生長緩慢,松枝稀少,枝幹蒼老,但也最禁得起風霜,最為堅強。畫中松樹用筆奇崛果斷,如書法般堅毅的線條,意到興到的點苔頗具節奏感。松幹略施赭色,松枝佈局疏密得當,最密處叢叢蔟蔟,於濕墨處加乾筆重墨,層次分明,顯現出沉甸甸的厚重感。石濤上人曾言“拈禿筆用淡墨半乾者,向紙上直筆空鉤,如蠶食葉,再用焦墨重上,看陰陽點染,用筆以錐得透為妙。”潘天壽深得石濤畫理精髓。
落款題詩灑脫的行草自上而下,穿插於密松之間,如行雲流水,行其所不能行,止其所不能止,留白處恰到好處,書法大氣磅礡。與斜插入雲的松幹相呼應,虛實相生,此中國畫講求之空靈也。畫中有虛實之處,畫的氣脈、人的想像才得以暢通流動。
潘天壽常以“禿壽”為號,畫幅中持書閒坐之老者當是畫家自喻之筆。題識中所云“勻碧齋”為杭州著名紙店,尤以煮捶玉版宣紙最受畫家青睞,潘天壽善作大畫,此《虯松高士》高近八尺,闊近兩尺,古樸之美,天真之美,自然之神,雍容華貴,當真是要辣、要古,不要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