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专文
“線奔流,復迂迴,河清河濁,節律呈強弱。”
吳冠中對中國名山大川多有描繪,在風景畫領域成就極高,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論在人文還是自然風景,都意義重大,自然也成為他的作畫對象。1984年和1986年,吳冠中兩次前往黃河壺口寫生,創作出多幅經典作品。
不同於其他描繪黃河兩岸風景之作品,本作重在以抽象方式描繪奔流的黃河水。作品中,畫家以快速的筆法繪出的線條自由延展,賦予畫面動感。流動的線條時急時緩,時而綿長,時而迴旋,配合柔和的色彩和緊湊的構圖,讓作品顯得更加輕靈明快和富有律動感。畫中看似隨意安置的線條,參差迴旋的形狀,生動地描繪出黃土和河水的質感。本幅作品的結構與傳統的中國山水橫幅截然不同,畫家捨棄大山大水的環境敘事,轉而聚焦具體的自然元素,以抽象但是極具線性透視的表現方式,刻畫出運動中的物體,顯示出畫家的西方繪畫基礎和東方美學意境。畫家將自己中西融匯的審美和技法賦於作品之中,將兩種文化中不同的元素並列、交織在畫面中,演繹出全新的“黃河”組曲。(吳冠中描寫黃河之另一作品,可見佳士得香港2018年秋拍釋出《黃河月》,編號1311)
吳冠中對中國名山大川多有描繪,在風景畫領域成就極高,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論在人文還是自然風景,都意義重大,自然也成為他的作畫對象。1984年和1986年,吳冠中兩次前往黃河壺口寫生,創作出多幅經典作品。
不同於其他描繪黃河兩岸風景之作品,本作重在以抽象方式描繪奔流的黃河水。作品中,畫家以快速的筆法繪出的線條自由延展,賦予畫面動感。流動的線條時急時緩,時而綿長,時而迴旋,配合柔和的色彩和緊湊的構圖,讓作品顯得更加輕靈明快和富有律動感。畫中看似隨意安置的線條,參差迴旋的形狀,生動地描繪出黃土和河水的質感。本幅作品的結構與傳統的中國山水橫幅截然不同,畫家捨棄大山大水的環境敘事,轉而聚焦具體的自然元素,以抽象但是極具線性透視的表現方式,刻畫出運動中的物體,顯示出畫家的西方繪畫基礎和東方美學意境。畫家將自己中西融匯的審美和技法賦於作品之中,將兩種文化中不同的元素並列、交織在畫面中,演繹出全新的“黃河”組曲。(吳冠中描寫黃河之另一作品,可見佳士得香港2018年秋拍釋出《黃河月》,編號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