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耶伉俪家族珍藏:对崭新事物的先锋探索

佳士得即将呈献拍卖市场上阵容最强大的波普艺术选粹,并由罗伯特·劳森伯格、罗伊·李奇登斯坦,以及安迪·沃荷的艺术杰作领衔。

罗伯特·B·梅耶(Robert B. Mayer)与妻子碧翠斯·C·梅耶(Beatrice ’Buddy’ Cummings Mayer)都是对当代艺术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人物。「我为后世而收藏。」罗伯特·B·梅耶曾这样说:「收藏拓展了我的生活层面和视野……也同时为我带来寻获至宝的快感。」

佳士得纽约将于今年春季二十世纪艺术周的数场拍卖中呈献此对伉俪之珍藏,其中11 件拍品将领衔5月15日举行的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此珍藏系列尚包括欧洲画作和雕塑、中国瓷器,以及非洲和大洋洲艺术品等门类的出色杰作,均会于2019年内陆续在佳士得亮相。

梅耶伉俪成就隽永不朽的艺术传统;二人致力于赞助艺坛后进,为多位二十世纪大师的成功事业奠定基础,他们亦不时与世人分享珍藏,成为影响后世的灵感泉源。

佳士得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部国际总监Sara Friedlander指出:「梅耶伉俪的藏品不仅彰显其非凡品味,更展现出他们对促进艺坛、以至芝加哥社区社会经济环境变革抱有强烈愿望。」

焦点拍品

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水牛II》作于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被暗杀后不久,并旋即获购藏。该作可谓战后美国艺术的典范,当时美国正值发展高峰,所创作的艺术品冲击固有的美术观念,破旧立新。

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2008)《水牛II》,油彩 丝网印刷油墨 画布,96 x 72吋(243.8 x 182.9公分),1964年作,估价待询。此拍品于2019年5月15日佳士得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2019 Robert Rauschenberg Foundation / Licensed by VAGA at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此油画高逾8呎,焦点落于当时的参议员约翰‧肯尼迪身上,劳森伯格用各种象征美国的图案——包括太空竞赛、军队、具代表性的消费产品和爱国符号等——围绕肯尼迪的大型照片,与相对平淡的城市景观和个人物品相互衬托。

劳森伯格是丝网印刷技术的先驱(另一位是比他早数个月开始运用这种技术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他从报纸和杂志图像取材,配以自己拍摄的照片,拼砌出一幅呈现国家社会和政治动荡的画像。

此画作也标志着劳森伯格在艺术家之路上的转捩点。《水牛II》结合了流行文化的现存图像与一连串的点缀和笔触,在日渐式微的抽象表现主义和逐步崛起的流行世界之间筑起一道桥梁。

《水牛II》于1964年举行的第32届威尼斯双年展(XXXII Venice Biennale)亮相,是当时美国年轻画家群展中的一件作品,而劳森伯格更获颁享负盛名的国际绘画大奖。

罗伊·李奇登斯坦(1923-1997)《吻III》, Magna压克力树脂颜料 画布,64 x 48 吋(162.6 x 121.9公分),1962年作,估价待询。此拍品于2019年5月15日佳士得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呈献。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

《吻III》(1962年作)是梅耶伉俪家族珍藏的另一焦点所在,亦是罗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广受赞誉的画作之一。在完成此作的同年,他在纽约传奇艺廊利奥‧卡斯泰利(Leo Castelli Gallery)举办了首次个人展览。

1961年,李奇登斯坦突破早期风格,开始重现流行印刷的视觉特质。其作品以广告和漫画为题,大多与战争和爱恋故事有关,《吻III》便是其中的标志性代表。

安迪‧沃荷的《丽兹(早期彩色丽兹)》是向银幕女神的致敬之作,画中人正是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此作是沃荷于1963年末绘成的13幅彩色泰勒肖像中的其中一件。尽管沃荷采用大众媒体的丝网印刷技术,但他在「丽兹」系列中加入了大量个人元素,以手绘颜料精细修饰泰勒的肌肤、双眸和妆容。

梅耶伉俪

罗伯特·梅耶于1941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开始在其叔叔莫里斯‧罗斯柴尔德(Maurice Rothschild)于芝加哥的百货公司工作。他由扫地做起,但很快便晋升为销售人员,自此在Maurice L. Rothschild & Co.内扶摇直上,更于1957年获任命为公司总裁。

1942年罗伯特·梅耶加入美国陆军,他于二战期间前往欧洲,这段经历令他有机会深入探索欧洲的艺术和艺术家。他借着搜罗各个时代的艺术珍品,于持续不断的战火冲突中寻求慰藉;期间包括在法国南部休假期间直接从巴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手中购入二人的杰作。

他返回美国后,随即开展人生的另一重大旅程;与在蒙特利尔出生的碧翠斯‧卡明斯相亲。碧翠斯的父亲是食品企业先驱纳森‧卡明斯(Nathan Cummings),后来创立了莎莉公司(Sara Lee Corporation)。罗伯特与碧翠斯相爱近30年,直至罗伯特于1974年骤然离世。

碧翠斯‧梅耶个性务实、坦率、聪慧,且热爱家庭。二战期间,她自愿参加红十字会家庭服务计划(Red Cross Home Service Program),照料服务计划的成员家属,他们大多来自芝加哥的贫困社区。她毕生亦致力于女权工作。

一如不少当时的收藏家,梅耶伉俪最初专注寻找经典的印象派和欧洲现代派作品。至1950年代末,梅耶伉俪已收藏了一系列的艺术品,涵盖欧洲绘画及雕塑、中国瓷器以及非洲和大洋洲的雕像。然而,正如梅耶夫人后来指出:「到了1960年代初,印象派作品已超出了我们的负担范围。」

这点促使二人转投当代艺术,而作为区内的活跃分子,梅耶伉俪预视艺术领域将会产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在美国。

「这些作品提升了当代艺术在芝加哥的地位,而当时芝加哥对流行趋势的接触十分有限。」——马拉‧汉德

踏入1960年,梅耶伉俪首度购藏重大当代艺术品,那就是 拉里‧里弗斯(Larry Rivers)于1959年至1960年创作的《最后一个内战退伍军人》(估价:300,000-500,000美元),此画在引人入胜的美国背景下,将抽象表现主义与新兴流行运动融为一体。在短短数年间,二人成为了波普艺术的早期支持者。

为了适应当时动荡的政治和社会局面,二人积极寻找机会,力求变革。碧翠斯‧梅耶从芝加哥前往密西西比州支持民权运动,在当地农工家中借宿,并担当导师,向儿童讲述非裔美国艺术和相关艺术家。1965年,其丈夫在拍卖会上投得罗伯特‧印第安纳(Robert Indiana)的《联盟:密西西比》,藉以支持种族平等联盟(Coalition for Racial Equality)。

随着梅耶伉俪扩大收藏范围,他们亦开始意识到藏品带来的影响。此珍藏系列的策展人马拉‧汉德(Marla Hand)称这些作品「提升了当代艺术在芝加哥的地位,而当时芝加哥对流行趋势的接触十分有限。」

1964年,罗伯特·梅耶与当地著名藏家刘易斯‧曼尼洛(Lewis Manilow)约瑟夫·兰铎‧夏佩罗(Joseph Randall Shapiro)艾云‧伯格曼(Edwin Bergman)聚首,商讨如何在芝加哥推广当代艺术。三年后,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揭幕,这家刚起步的博物馆占地仅一层,原为面包店和《花花公子》(Playboy)杂志的摄影工作室。梅耶担任董事会的始创受托人和司库,带领博物馆在起步发展上取得成功。

碧翠斯在丈夫于1974年去世后,成为博物馆的受托人,并在往后的数十年主力推动教育计划,同时在芝加哥成为无障碍生活的一大倡导者。如今,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国际艺术教育计划,便是在梅耶伉俪教育中心(Robert B. and Beatrice C. Mayer Education Center)内落实推行的。

相关部门

相关拍品

相关拍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