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晚年珍罕巨作:《青花盆中盛开的菊花》

佳士得专家林家如认为这幅常玉巨作“来自创意迸发的黄金年代”。此作将于7月10日在佳士得香港现代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隆重亮相

二战后的巴黎百废待兴,激发多种可能。在城市重建的过程中,左右两派都激烈争论未来将去往何处。城中不时有骚乱和宵禁,艺术家、哲学家和作家在咖啡馆中聚会,探讨全新的艺术形式。

华裔画家常玉(1895-1966)于1920年前卫艺术风头正劲时抵达巴黎。他1895年生于四川一个富有的工厂主之家,乃家中老幺,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学习艺术,在蒙帕纳斯的大茅舍艺术学院练习绘画人体。

通过知名画商亨利·皮耶·侯谢(Henri-Pierre Roché,1879-1959)引荐,常玉进入了在巴黎艺坛影响力深远的艺术家群体,结识了葛楚·史坦(Gertrude Stein)、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巴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艺术家,不久后便在杜勒里沙龙(Salon des Tuileries)展出作品。然而到了1930年代,艺术家的财政吃紧。他的兄长去世后,家中便不再能够为他提供生活费用。

“他一生淡泊名利,我行我素,不擅与画廊主和艺术商打成一片,因此作品销路欠佳。”佳士得现代及当代艺术部专家林家如表示。“战争开始后,情况急转直下。”

常玉为了糊口,开始制作漆器并为中式家具上漆。林家如相信这一经历对艺术家的创作技巧有重大影响。“漆器与中国民俗艺术中的传统色彩和简约线条都启发常玉开始在画作中实验这些风格。”

即将于7月10日在佳士得香港现代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呈献的《青花盆中盛开的菊花》,便是常玉这一艺术创新时期的最佳见证。战争期间绘画材料短缺,因此作品并非采用画布,而是在夹板上创作,是常玉在1940及50年代创作的少数红色背景花卉重要作品之一。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中现藏一幅类似画作。

专家认为花卉的选择至关重要。常玉曾在《秋诗》中为菊花写下一首赞歌。

“秋菊诗人赞,文人对酒杯。可怜此间菊,只供作人坟。”

“常玉在此诗中暗指自己受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冲击。”林家如说道。“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是美的代表。它象征纯洁高雅,不惧严寒;但在法国,菊花一般用作悼念故人,献于坟墓之上。”

“我们可以想象艺术家在海外孑然一身,在文化差异中感怀身世,但同时又在压抑的环境中坚持积极鼓舞的美学理念”

专家亦认为常玉以菊花为标志,表达自己拒绝跟随当年流行的艺术趋势如抽象派等,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具象画家。

“我们可以想象艺术家在海外孑然一身,在文化差异中感怀身世,但同时又在压抑的环境中坚持积极鼓舞的美学理念。”

常玉晚年多幅作品都反映出他在巴黎的特立独行。他于1964年逝世后,摄影师暨友人罗伯特·法兰克(Robert Frank, 1924-2019)为悼念常玉而制作了一部电影,当中可见艺术家的卓尔不群。

《青花盆中盛开的菊花》乃重要法国藏家埃里克·爱德华(Eric Edwards)收藏,他与代理常玉的艺术商侯谢交好。专家相信此作乃常玉的巅峰巨作之一,并表示:“此作来自创意迸发的黄金年代。”在拍场上应会令全球藏家拭目以待。

相关部门

相关拍品

相关拍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