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67年張大千於在巴西八德園創作此畫。畫面單純潑彩,沒有山、樹木和樓閣修飾,金光樹綠,氣韻獨一無二。張大千視之為得意傑作,長期掛在圓石海灘環蓽庵,以供賞玩。
這畫現為張大千的姪孫子所擁有,他回憶張大千從巴西遷居美國加州卡密爾,再搬到圓石灘,張大千隨身帶著這幅畫。這作品必定掛在客廳,伴著張大千與他的家人,和朋友渡過漫長歲月。張氏對此畫珍而重之,是紀念在巴西八德園時,水流湧入人工湖的情景,寓意財源廣進的吉祥物。1972年張大千把這幅畫送給他的姪孫兒作為成年禮物。
《紅樹青山》作於1967年,張大千正發展其獨特的潑彩、潑墨風格。這創作高峰的形成,一方面由於張大千視力倒退,工筆畫大不如前,未及五十年代前,好學不倦地模仿宋、明、清的力作。潑彩、潑墨的成功,見證張大千致力更新唐代“潑彩”藝術傳統的智慧與熱情,實不應被理解為他晚年的倒退,反而是進入另一境界。張大千在巴西的居所,有一生最大的畫室,製作巨幅表現主義的潑彩、潑墨作品。另外,張大千對西方藝術發展,及西方藏家品味有深入瞭解,促使他的名聲在同期中國畫家中脫穎而出。《紅樹青山》與當時北美主流藝術主義的畫作,如抽象表現主義、行動繪畫、和極簡主義,是可以用同套藝術詞彙去形容和欣賞的。
《紅樹青山》營造的抽象畫面。除了幾棵紅樹外,張大千在畫上未有加有小屋等細節,只運用了色彩,並在畫題“丁未九月五亭湖上”。張大千在巴西的“八德園”,建在三十公頃的大片土地上,園中有人工湖收集雨水;湖上有五個涼亭供休憩及避雨之用,故取名為“五亭湖”。張大千常在亭上,觀賞大雨傾盆,以取繪畫靈感。自然那迅速、魔幻的影像,與他於紙上彩墨飛濺,有同曲之妙。張大千運用石青和石綠作為《紅樹青山》的主色,描繪了霧氣覆蓋的五亭湖;又運用大量紅、金兩色於畫的上半部,給秋天的景觀加上光澤和色彩。金色的題字和朱砂的鈐印在黑暗中顯露無遺,為《紅樹青山》加上優美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