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余友涵因其九零年代著名的一系列毛主席圖像而被廣泛的納入當時的政治波普風潮中;然而若涵蓋他的所有作品,則可見他在藝術創作上的多元幅度,與八五新潮後他力圖為上海繪畫尋找新定義的努力。余友涵結合了西方與中國的波普藝術形式,受到啟發而開始挪用共產主義慣用的圖像,顯示在中國歷史與視覺文化背景之下他清晰的身分根源。《無題》(Lot 1415)為余友涵在毛主席系列之後的作品,此時他探尋自身的種族與文化,以更為抽象、帶有豐富表現的方式創作,令人想起中國古典繪畫中黑與白之間不同色調的運用,與單一色彩的筆觸。以政治範圍之外的文人形象為主題,此件作品成為顯現余友涵在觀念上的深度與對新形式作實驗的最佳代表。
余友涵在八零年代即接觸抽象與極限藝術,而到九零年代,余友涵在他挪用政治宣傳圖像的中國波普風格作品中開始擁抱色彩。他綴以花朵且滿溢色彩的畫面,為毛主席在延安宣揚文學與藝術時提出的「藝術為政治服務」與「藝術為取悅大眾」信條帶來全新的演繹。在《毛澤東剪影》(Lot 1401)中,余友涵重訪先前使用過的毛主席圖像,在鄧小平的統治下將其作品賦予更多的觀念表達與創作自由。毛主席的圖像預示了他延續不斷的聲望與備受推崇的地位,在中國消費文化成長之下以近乎媚俗的方式被狂熱的復興與演繹。在此兩件作品中,可見余友涵藉由共產主義圖像仍帶有的下意識力量創造了與文化親密連結的視覺形象。他的新語彙能夠喚起政治與歷史,熱切的根基於帶領國家進入新視野的希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