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人類‘開會’的社會行為在解放後的中國逐漸演變成它獨樹一格、因地制宜的特殊文化。開會成為軍中無止盡的例行公事與政治宣傳方式,人們在會議的繁文縟節中不可避免的陷入沉思、呆滯與裝模作樣的循環中。唐志岡1998年開始轉變他的繪畫主題,從軍中日常生活、成人會議轉而描繪兒童開會的情景。這些情景出於想像,卻更精確的瞄準觀者內心,用詼諧的方式暗示人類社會行為的可笑。
在《兒童會議 香港第4號》(Lot 1410)中,三位兒童正襟危坐地開會。對唐志岡來說,畫中的兒童具有多層次的象徵意涵,他們「象徵人類的某一時期與階段,要麼是它有待發展,要麼是它永遠長不大」,同時也影射政治不過就是兒童政治,甚至是兒童遊戲罷了。成人會議中的許多時間都浪費在「找麻煩」和不必要的細節上,唐志岡把這些細節變成他幽默控訴的符號,並在會議場景的構成上帶給觀者更多的提示。
從畫中吸引視覺焦點的橘色桌巾到後方環繞現場的三面布幕,畫家藉由凸顯會議中常見的佈景與元素來襯托他所想表達的諷刺意涵。在布幕和兒童上方的兩排燈泡,與前方過大的麥克風共同界定了會議的空間,把兒童侷限在被設計好的場景中,為會議增添戲劇張力。兒童老成的表情、造作的姿態與精心擺設的茶杯,也暗示了成人之間權力的暗中較勁。這些精心安排的如舞台佈景的細節,似乎是在提示我們,開會就如演戲一般,在成人的現實生活中不斷上演。
唐志岡在兒童會議系列中,暗示了大人與小孩行為的雷同之處,甚至大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實延續且放大了種種在孩提時期養成的習慣與缺點。對曾在軍中教授兒童繪畫的唐志岡而言,成人開會看來與兒童上繪畫課、舉手發問的模樣並無差別,只是成人嘗試用制度和被型塑的事物外表來包裝他們心中尚未成熟的野蠻兒童,並實現他們對權力和位階的深層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