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04.08.98》-水墨滲透的多重空間層次
趙無極經過長達六十年的創作生涯,從具象至抽象、解構至重組,1990年代晚期的《04.08.98》(Lot 2002)則重新回歸了點、線、面的整合。相對於西方繪畫在寫實傳統中形式元素皆服膺於形象的描繪,至二十世紀抽象表現主義中以線條強調「動勢」,或色域繪畫以平鋪的色面進行創作,各項形式元素之間呈現各自獨立的狀態;中國則因傳統山水畫與書法對於客觀景象的簡化與概括,不論是山水的布局或書體的結構,都依照作者的主觀思考加以整理統合形式元素,在此美學傳統下趙無極晚年對於點、線、面的運用與虛實的掌握更顯圓融,如他所言:「我很欣賞米芾對空間的安排和倪雲林對鬆處的處理,這是中國山水畫和西方油畫不同的地方。我的畫上很多地方看起來也很空,可是油畫不像水墨畫那樣容易渲染,所以我在空的部分比在實的部分下的功夫更多。中國畫裡虛實造成的節奏,一個推一個的不斷移動,使畫面輕重有致,在這點上傳統給了我很大的啓示,若說我的畫和一般西方畫家不同,原因大概就在處理空間的觀點上了。」也因此,《04.08.98》雖建構在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趙無極卻突破過去的散點透視與空間結構,在形式元素的挪用下創造嶄新的視覺觀感。
隨著趙無極重拾水墨,在水墨與生宣的結合中,渲染的筆法造就了流動、滲入和綿延的效果,水墨不可逆的過程,使藝術家作畫時必須瞬時而準確地描繪與傳達,這些特質也反映在《04.08.98》之中。趙無極以米黃、淺藍色為背景,形塑出明亮開闊的空間感,中央則運用了透明度高的黑色、灰褐與普魯士藍,稀薄的層次變化不僅表現出水墨畫的流動性和滲透性,1960年代時激越的筆觸亦轉化為點、線、面相互交錯的結構。然而,不同於過去以濃稠而強烈的色彩作為前景,從清晰而富有力道的線條至背景的暈染橫刷創造出景深,《04.08.98》色彩的透明性顛覆了我們對於空間的認知與慣性,隨著背景顏色的透出,彩度的變化不完全主導了層次的前進或後退,塊面之間雖相互映襯、界線分明,但色層的相互交織所產生的細膩轉折,卻進一步暗示了畫面未知空間的廣闊深遠與重塑的可能性。從克利時期《仰臥的裸女》尋求事物的本質,之後在《5.7.62》、《7.11.66》重塑山水空間,至《21.1.85》以空間性與時間性超越當下的時空,《04.08.98》水墨式的色彩表現突破傳統的透視法則,趙無極在中西美學融合的脈絡下,一步步從實到虛、由內而外深化,他的創作也因此跳脫了單純的抽象表現主義,成為有形現實世界和無形精神層面的契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