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油彩 畫布 (二聯作)
1981-1982年作
簽名︰朱德群 CHU TEH-CHUN
來源
1999年《華裔美術選集 II — 朱德群》藝術家出版社 台北 台灣 (圖版,第99圖,第159頁)
出版
Artist Publishing Co., Overseas Chinese Fine Arts Series II: Chu Teh-Chun, Taipei, Taiwan, 1999 (illustrated, plate 99, p. 159).

拍品專文

「我在大自然中聆聽宇宙、聆聽人、聆聽東方、聆聽西方,得到我的靈感源泉,賦予詩情和詩意。創作是純粹的自發的,像中國道家所說的自然無為地『吐胸中之逸氣』。」 -朱德群 朱德群在自述中曾提及中國古代山水畫對他的影響,在眾多大師中,他尤以范寬作品中所展現的磅礡氣勢和生動的氣韻最為欣賞,朱德群曾說︰「如范寬說過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之物;與其師之物,未若師於心,所謂師於心者,即是以畫家為主宰,並已有抽象的概念。可是中國人沒有把抽象這兩個字直接道出而已。大自然經過畫家的思想融合和提煉,其中即是畫家的幻想力、修養和個性之內涵流露於畫面上,中國繪畫和抽象畫的想法不謀而合」。 根據現代藝術評論家朱瑞革哈(Gerard Xuriguera)在1982年所評,朱德群筆下展現出宇宙深度的和諧,因為他於「外在空間的自然」和「內在空間的自我」,以及東西二元文化根源間,取得了適當的平衡。范寬是朱德群在中國歷代書畫大家中最為推崇景仰的一位,雖說東方傳統山澗林壑在朱德群1980年代作品中,要去尋求「意象」的軌跡似乎已隱逸不可見,因為他在作畫時以「意念」為先,創作的過程已是物我兩忘的境地,在朱德群1981年所作的巨幅雙屏《晴空》(Lot 2008)中,彷彿仍能憑藉一絲聯想,將他流暢筆觸的揮灑間,依稀看得出《谿山行旅》高山縱深的肌理,或是林間山石密如雨點的墨痕(圖1)。也許一切正源起於他對范寬山水心神嚮往,朱德群以岩石上的皴紋為靈感,將范寬筆下山石渾厚蒼勁之感,幻化到他自己流暢筆觸渲染的揮灑間,讓畫面呈現一片如行雲流水般悠然的動態生趣,以抒情詩意的書法性線條描摹(圖2),呈現若水墨渲染效果般的朦朧感,筆觸縱橫,塊面、點線隱現,倘若張大千臻於化境的絹本潑彩《愛痕湖》(圖3),騰躍於似有形又似無形的人間幻境。 藝術家1980年以降的創作顯得更為自由靈動,大面積的暈染和皴擦運用地更圓熟,色彩更為豐富艷麗,高彩度的面積擴大。《晴空》在藍色的色調主軸中,展現由色彩堆疊而來的壯麗磅礡氣勢。朱德群的畫面上,色彩和線條從不是偶然的,他總深思熟慮地佈局,以達到啟動光源形象及線條韻律的和諧目的。他曾經說過藍色調是大自然中最有氣魄的色調,有著詩意的含蓄與博大的親和性,藍屬於整個生命界,最早的生命就發祥於藍色之中──原始海洋裡。《晴空》以大筆觸、豐富色階的各式藍色,引領觀者進入了海天一際的無垠宇宙,沉靜神秘的海底,翻湧層層的雲浪近在眼前,波光粼粼映照著五光十色的外在世界。人們似乎可以暫時拋卻世俗的煩惱,愜意地徜徉在畫面之中,朱德群在此與觀眾分享了一個繽紛卻又寧靜的宇宙, 也具體展現出他以色彩創造出無限空間感的深厚功力。 朱德群對光線的思考和表達始於1970年代接觸了林布蘭特的創作,在1980年以後就常常有不同方式的展現,畫面出現一道道如大瀑布的亮麗筆勢劃過畫面,仿如水波的瀲灩、曙光的靈動、水天之間的煙嵐,宏偉雄奇,動人心神。一如這時期的其他作品,《晴空》對「光線的交織頓挫」作出精微的陳述,但這幅雙聯作與眾不同的是,朱德群用色上唯獨以鈷藍一色作為主調,卻巧妙利用墨色原理,在色階間恰如其分的調度色彩濃淡,筆韻靈活地朝左右前後裡外等不同方向畫,整體給人一種光采自身在波動、翻騰、醞釀所衍生的奇幻視覺體驗,色彩起伏交織更見波瀾壯闊,和透納描繪自然界光影幻變的作品可相互參照(圖4)。西方風景畫的寫實傳統至英國畫家透納在19世紀有了真正的革新,如《加勒港邊》在澎湃激昂的筆觸、感性的光影調度中,呈現大自然不可思議的能量及氣氛,對自然形式的解構也明確地提供了印象派及現代繪畫發展的途徑。朱德群在此則以一片湛藍抽象形式,隱喻著海天一際的無垠宇宙,相對於透納以漩渦式的構圖表現風景背後隱含的大自然力量,進而突顯人類的渺小與大自然的崇高;朱德群則是透過潛藏於自然風景中的點、線、面等元素將物質世界內蘊精神化,賦予畫面自然景觀的象徵,以大排筆揮灑出行雲流水的青藍,再以點睛式地在上下渲染兩抹飛白,微微投入光源之際,更增添如山水畫中未定界的想像空間,觀者似乎可悠游在波瀾浩緲之中,屬於畫家心靈與自然萬象的交融,同時也揭示了老莊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