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 我利用簡潔強烈的色彩,以對比和強調來賦予更多的色感,同時在線條的構成中注意到造型的趣味。不是寫某一時間內的印象,而是把希望的色感表現出來」。
- 廖繼春
廖繼春早年留學日本所學習到的繪畫觀念與基礎,促使他著重於嚴謹的寫生素描訓練與大膽色彩的運用,因此,我們可說廖繼春是從他紮實的寫實功力與透徹的觀察力上建立起自己個人的創作風格。自1950年代末期,藝術家展開抽象繪畫的嘗試與探索,1962年由歐美返國,畫風出現明顯的轉折與改變,至1970年「花園」系列後並未更深入地朝向純粹抽象風格探索,而是選擇以具象景物呈現他對於「形」和「色」的重新體悟。此次夜拍佳士得以三件廖繼春晚期的成熟作品,演繹藝術家對於主觀色彩與抽象形式元素的融合,在不同創作年代與主題的多樣面向中,卻可見廖繼春一貫的獨特思考與鮮明風格。
綜觀廖繼春的藝術歷程發展,不論是早期的寫實風格、1960年代以粉紅色為主的野獸派色彩,或跨越至半具象與抽象間的風景解構,都可見到他對海景的反覆探索與研究,基於藝術家對此類主題的喜愛與得心應手,1975年身為台灣省美展評議委員的廖繼春曾以《渡船》(Lot 2018) 參展,可知他將此作視為成熟時期的代表,畫面中對於造形、色彩與空間上的突破,也具體象徵了藝術生涯成就的高峰。
《渡船》幾乎全以高明度的飽和色彩為主,此時藝術家已然不拘泥於現實生活中景物的外觀與形象,而是憑其對於大自然的感知,將物象重新組合,既保留了視覺上的均衡關係,卻又在疏密得宜的布局間強化畫面的節奏性與韻律。前景船隻、水面、對岸山景與天空的細節拆解為點、線、面等的基礎元素,在線條打破塊面限制恣意游走的同時,廖繼春選擇性地勾勒了渡船的輪廓與岸邊的情景,越往遠處景象越見模糊,因此雖未在彩度上有變化,卻巧妙地運用視覺觀感創造了富有景深的空間感。在色彩的運用上,冷、暖色系相互交錯,藝術家擅用柔和的中間色調綜合紅、黃、藍三原色相接時可能造成的衝突,暖色系不僅作為畫面景物的亮面,廖繼春更以粉紅色的線條描繪了山頭的逆光,白色的細微變化強調出色彩帶來的主觀感受與刺激:海面的白色調偏粉藍呈現出水的沁涼、米白色的天空則以暖色調傳達太陽的光感與熱度,色彩不再是線條或塊面的附庸,而是隨著藝術家的思考居於主導地位,與筆觸、肌理相輔相成。當廖繼春已跨越了形式的藩籬,主題的表達因而除去限制、更加自由,《渡船》不僅在主題與形式的完美契合下,由構圖安排至點、線、面等形式元素皆環環相扣,我們在此亦見證了藝術家從具象至抽象、解構至重組的思考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