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油彩 畫布
簽名︰Chen Yifei
來源
2008年12月1日 佳士得香港 編號 643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出版
1989年《陳逸飛作品展覽》日本西武畫廊 東京 日本 (圖版,第5頁) 1990年《陳逸飛》華藝書店 北京 中國 (圖版,無頁數)
展覽
1989年「陳逸飛作品展覽」日本西武畫廊 東京 日本

拍品專文

中國寫實繪畫的突破 自1920年代末,以徐悲鴻為首的藝術家及教育家,通過辦學展開了西方古典寫實藝術教育。寫實畫風隨著中國政治氣候,在50-70年代,成為主流油畫風格。中國第一代、第二代油畫家,徐悲鴻、顏文樑、吳作人、呂斯百等人為創作擁有中國人文精神導向的寫實繪畫奠定根基。 中國第三代的寫實主義畫家其中大部份人成名於80年代,大多親身體驗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的環境變化。隨著始於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決策,社會上多元格局漸趨形式,中國藝術壇也靜靜地醞釀著一場劃時代的轉變。觸覺敏銳的藝術家通過創作,釋放自我意識與個人思想,單單是寫實畫派也產生出百花齊放的風格,更踏上了國際藝術舞台。 浪漫寫實主義 居美上海藝術家陳逸飛情感豐富的創作,不論是江南風景、人物肖像,都成功地把中國寫實油畫向西方觀眾介紹,可謂是8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道橋樑。1984年美國《紐約時報》與《藝術新聞》雜誌把陳逸飛的藝術風格評為「浪漫寫實主義」。可見,陳逸飛作品蘊含濃厚的內在情感,深刻打動、震懾觀者的內心。 通過「音樂人物系列」,我們可以了解陳逸飛是一位多麼能洞察人內心世界,同時對外在氛圍相當敏感的藝術家。陳逸飛「音樂人物系列」的成就在於他如何通過人物造型、光線、構圖,帶領觀者從視覺轉到觸覺,感受音樂的和諧,以及讚嘆人類擁有創造美的東西的才華,表現了藝術家追求事物之間的關聯感,探求繪畫與音樂之間內在的聯繫,表現出東方文化獨特的美學。 浪漫氛圍的構築 陳逸飛充分運用光線這個抽象而又充滿感染力的油畫元素,來表達詩情畫意的浪漫氛圍。《小提琴手》(Lot 2021)及《開幕夜》(Lot 2022)以黑色的背景突顯藝術家精心營造的光線效果。聚焦的光源照亮了人物的五官輪廓。陳氏再以磨沙繪畫技巧,處理照在臉部、肩膀、手臂的光線,製造出推延、分散的光感。19世紀早期在歐洲興盛的浪漫派繪畫代表人物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以光線傳遞情感,創作出動人的宗教繪畫,如《天使打開聖墓》(圖1)描繪天使為復活的耶穌拆下裹屍布,推開石頭,在深沉的背景下,光線彷彿穿透人物的身體,從內而外散開,產生朦朧、夢幻的光感,傳統莊嚴的宗教題材,頓然浸透了人性的情感。隨著西方物理學對光線的研究,光的表現成為學習油畫的重要課題,陳逸飛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水墨繪畫沒有討論到的議題,運用光線感染觀眾,走進如詩如畫的唯美世界。 結合古典及現代繪畫語言 藝術家精細的厚彩磨砂技巧把《小提琴手》及《開幕夜》烏黑的秀髮、嫩白的肌膚、迷人的眼神、閃爍的寶石耳環和絹布晚裝畫得逼真。為了增加人物造型的雕塑感和立體感,藝術家更於臉部輪廓上細緻的疊色,令人聯想起德國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照相寫實主義作品,如攝影般的人像繪畫中細膩的筆觸 (圖2)。 眼神、表情和肢體無疑是寫實人物油畫中重要的語言,是畫作與觀眾交流、溝通的關鍵。陳逸飛捨棄描繪《開幕夜》的正面,選取從後轉向前的側面角度描繪琴手,人物微微低頭,摒氣凝神,準備把小提琴提放在肩上,演奏精彩樂章。畫作另一重點就是陳逸飛如何處理女演奏家的肢體,藝術家深思熟慮地把古典寫實的肢體語言與西方現代藝術中的抽象概念融合,如康丁斯基、馬勒維奇把人體、物像還原成點、線、面。陳逸飛以側面的角度切入描繪,畫中女演奏家的左手臂和前臂優雅地形成直角,垂直的小提琴和直立的人成了平衡的直線,表達了穩定、期待的情緒。 陳逸飛大膽地使用黑色背景,像西方古典寫實油畫(圖3),產生如戲劇場景懾人的效果,使觀者彷如走進了莊嚴的演奏廳中。黑色背景抽掉了人為的時空限制,象徵了跨越時空,美好、和諧能永恆常存。這個空白的背景與宋代的人像畫中留白的手法互通,陳逸飛以「黑」代替中國水墨中的「白」,創造中個冥想的空間。在《小提琴手》中,陳氏卻在背景加入聖母和聖嬰像,建構了一個跨時空、跨文化的對話。穿上摩登晚裝的演奏家拿著小提琴,與聖母抱著聖嬰組成充滿想像的對比。聖母和聖嬰故意以單一色調描繪(圖4),成為一個象徵純潔和善愛的符號,呼應了陳逸飛對於永恆的美、真摯的情感的追求,以畫作傳遞雙手不能觸摸,只有透過心靈才能體會的「真實」感受。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