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 XIAOGANG
張曉剛

血緣︰大家庭 - 父女

細節
油彩 畫布
2000年作
簽名:Zhang Xiaogang
來源
英國 倫敦 中國當代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出版
2004年《批評的大眾》中國當代畫廊 倫敦 英國 (圖版,第112頁)
展覽
2007年9月-2008年2月「張曉剛」Sara Hilden Art Museum 坦佩雷 芬蘭

拍品專文

中國年青藝術家在八十年代對現代藝術的追求是熱情亢奮的,「85美術新潮」期間國內湧現了大小不同的獨立現代藝術群體,以西方現代藝術特徵的創作風格對衡當時的左傾學院主義。張曉剛跟好友毛旭輝、葉永青等人於昆明成立了「西南藝術研究群體」,前後舉辦了四屆名為「新具像」的群展,「新具像」意指「心靈的具像,靈魂的具像」,強調藝術、生命、靈魂之間的關係。藝術界經歷了89年的社會衝擊後進入更為自覺的狀態,在吸收西方現代藝術語言的同時,開始致力地尋找屬於中國的當代文化定位,張曉剛希望找到既是中國也是個人的共通經驗,作為重整藝術語言的起點,直到家庭的舊照片給他一次突如其來的啟示,創作出《血緣:大家庭》系列而完成了一次重要的風格蛻變,亦為當代中國藝術建立了一個經典的繪畫符號。 1997年,張曉剛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畫廊舉辦了他的首次個展。作品仿照傳統社會的「家庭照」來描繪人物,但張曉剛刻意把人物刻劃得表情木然呆滯、冷漠、拘謹、輪廓相似、神態劃一,也特別突出他們無差異性的革命服裝,暗示他們都是彼此一體,再沒有各自的家庭,而只能融入整個國家的「大家庭」。在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背景下,一波接一波的政治運動、群眾動員,「爹親娘親,不及毛主席親」等口號遍徹全國,徹底打破傳統家庭概念,國家也正式取代了家庭功能。政治、社會的身分往往掩蓋了家庭親情;集體主義、單一化取代了個體、家庭的私密關係。按張曉剛論述︰「我們的確都生活在一個大家庭之中,在這個家裡,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去面對各式各樣的血緣關係 – 親情的、社會的、文化的等等‥‥‥在這個標非化和私密性集結在一處的「家」裡,我們互相制約,相互消解,又相互依存」。這種曖昧的家庭關係是藝術家最真切的個人體驗,也是他梳理百年來中國在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國家之間不同層次關係的嬗變而有的看法,成為這一系列作品的中心主題。 此次拍品繪於2000年,張曉剛以不尋常的垂直構圖,呈現《血緣線:大家庭─父女》(Lot 2034) 。父親的形體呼應整體構圖,女兒則看似坐在他的膝上。隨著系列畫作的演變,張曉剛在畫中注入了更多的觀念手法,以強調他的核心主題。他逐漸減少聚焦於捕捉個別人物、家庭成員及好友的「靈魂」,轉而以精心形塑的美學觀點,試圖喚起觀者的情感及共同經驗。在此,父親看似年輕,臉上沒有皺紋,似乎是以嚴肅及克制的超齡神情,勉強地嘗試履行成人責任。他光滑的五官輪廓及失焦的眼神,令他的存在變得模糊與虛幻。相反,他膝上的小女孩以感性的粉紅色表現,悲傷的眼神穿過畫布直視觀者。她的姿態微傾,好似將要從父親的膝上倒下,顯示兒童無法坐定拍攝家庭照的不耐。然而她的表情與父親同樣嚴肅,他們雷同的鼻子與嘴唇與弧度,共同加強了這樣的相似感。 表達手法上,張曉剛以單色平塗、層層敷染為主,模仿中國人所熟悉的炭精畫法,再轉化為他個人的油畫語言,使畫面呈現迷濛、柔和的色調,有一種既現實又虛幻的距離感,傳達一種懷舊的情調,仿如回溯一個逝去的時代,訴說著一則感傷的往事。畫面對光影的處理,仍貫切張曉剛的表現主義和超現實風格。光影似乎從背景射出,照映人物,但又難以確定其光源,或是光影從前景照來?因為人物面上仿如遺傳的色斑,似乎因受光而更為明亮、突出;或是色斑其實是光影照映在人物面上的光斑,不斷在變換位置。這些色斑像老照片因年月消逝而出現的色點,加強作品的懷舊氣氛,但也似乎透現了一代人的不安定、惶惑、敏感的精神狀態。因此張曉剛筆下的人物得以跳脫時空限制,不再屬於一時一地的特殊場景,而是以一種已然凝結了的永恆形象訴說整個時代的故事。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