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壓克力 鋁片 不銹鋼圈 不鏽鋼線 單絲紗線
版本:3/3
2007年作
來源
美國 紐約 Lehmann Maupin 畫廊 現藏者直接購自上述畫廊

拍品專文

徐道濩 作品首次在夜拍出現的徐道濩,是國際藝壇最有名望的韓國藝術家之一,他使用媒材的創意、對於文化身份、人際關係、命運問題的獨特處理方法,一直被受讚賞。無論公眾或私人收藏家都爭相收藏他的作品。徐道濩的作品也曾被廣泛地在首爾的三星美術館(李館)、西雅圖美術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展出。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古根漢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明尼亞波利斯的沃克藝術中心、以及其他知名機構亦收藏他的作品。徐道濩曾代表韓國,在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出作品,也曾獲得無數代表卓越成就的藝術獎項。 這次拍賣的《因果效應》(Lot 2042)標誌了徐道濩藝術生涯的轉捩點。它不僅是徐道濩十多年來同類型主題的巔峰之作,也透露了徐道濩較近期的創作新路向。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徐道濩主要探究文化身份的界限和研究個體與集體的關係。對於這些主題的深入探討,他以熟練的手法塑造成《高校制服》(1997)、《我(們)是誰?》(2000)、《公眾人物》(2001)、《一些/一個》(2003)、《傘兵系列》(2005)等作品,都可看出自傳的痕跡,殘留著徐道濩個人的回憶和經歷。他和母國南韓的複雜關係,一直都是他的藝術創作的中心信條。這些作品產生自他對家鄉的文化連繫和情感依戀,和需要在世上建立自我的衝突。 將傳記的元素轉移到作品上,透過製造個體與集體、強與弱、東方世界與西方世界、裡與外,這些主題之間的搖擺不定,徐道濩反思身份認同的辯證性質。暗示身份的曖昧不單是來自對於集體的現代概念,反而是被個體與周遭之間的溝通和關係一直形塑和不斷改造,成為逐漸進化的一種表現。因此,徐道濩的作品有一種源自他個人經驗的緊迫性和生命力,亦尋求解決一些人類共通的問題。他的作品所吸引的觀眾無分國籍和背景,無論情感上或心理上皆專注投入。 徐道濩以《因果效應》這件富哲理性的作品來延展他對辯證的追求。這件作品一方面延伸了徐道濩早期慎重的思考,包括創作初期對大型裝置藝術和繪畫兩者的喜愛;重點是,這同時也顯示他無懼邁向藝術發展的新階段,以及他以強列視象隱喻演譯人的命運和起源的興趣。在這件作品中,徐道濩將焦點由探求以空間定義的身份轉移到質疑其身份和起源。在此他超越了自傳式敘述,悟出真正的人類共通性。 《因果效應》是一件令人目眩神迷、枝形吊燈式的天花板裝置作品。由數千個樹脂製的微小人像層層重疊,連成一串串,再密集地掛在一起形成的壯觀組合。作品的主題和命名都和印度教相信人的行為和前世、今生、來生互相關聯的「業力」(因果報應)觀念有關。早在2003年,徐道濩在《業力》(2003)這件作品初步將這個概念以視覺效果表達,作品呈現了一雙令人一見難忘的腿,穿著上班服裝,昂首闊步,狠狠地踐踏一群人數眾多、拼命求存的細小人像。《因果效應》中,徐道濩依然在探索在階級社會結構下,個體和集體之間的緊張狀態,並嘗試破解兩者之間的界限和啟示兩者如何並存。徐道濩說:「我的作品經常被大眾,甚至評論家,認為是表達湮沒在無名之中的個性;但是並不是這樣。我不認為真的有無名存在;這只不過是為某些情況說好話而已。不去理解某些個人,或者某些差異或個體性,是我們的問題;我只想認清楚這些事實。」(M.索連斯,《藝術:21世紀的藝術》,第2期,紐約,2003)「業力」這個概念再次出現在2004年一幅美麗的木顏色筆繪圖〈業力騙子〉,說明徐道濩對這個主題的更深入探討。利用《因果效應》徐道濩除去支配者的人像,反而展現一個整合而互相倚靠的群體。他們互相站在彼此的肩膀上,暗示團結的力量。但重點是,他們並非從地上崛起,登上更高境界;而是危如累卵的懸吊在半空,好像龍捲風逐漸增強,快要撞擊地面一般。在藝術家的安排之下,只有一個小人像安全著陸。由此可見,正如徐道濩曾指出的,他的作品跟無名或身份湮滅完全無關。相反地,他似乎暗示我們各自的命運,無論就事實上或以隱喻來說,處於一個錯綜複雜、互相依賴、橫越時空的網絡中,如非不測,則岌岌可危。個人即使成功著陸,也依然背負著之前世代的種種行為和後果。徐道濩以建造的空間,成功地帶我們體驗生命的相互聯繫性同時,我們也是把自己同化為集前人的種種於一身,那個位在旋風尖端孤單的人。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