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 GUANGYI
王廣義

大批判 — 物質主義藝術

細節
油彩 畫布 (二聯作)
2006年作
簽名:王廣義 Wang Guangyi
來源
英國 倫敦 Wedel Fine Art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出版
2008年《革命在繼續》薩奇畫廊 倫敦 英國 (圖版,第42-43頁) 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Uta Grosenick及Casper H. Schübbe著 DuMont Buchverlag出版社 美國 (圖版,第420頁)
展覽
2008年10月9日-2009年1月18日「革命在繼續」薩奇畫廊 倫敦 英國

拍品專文

王廣義是中國政治波普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以《大批判》系列最為著名,將文化大革命的宣傳美學與美國波普鮮明的圖像連繫起來,其靈感源於美國商業主義及消費主義對全球文化新一輪的滲透。他藉此反映了中國的現狀,以批判的態度看待中國全球化和與國際交流,認為這些努力除了商業貪婪以外一無是處。 《大批判 — 物質主義藝術》(Lot 2046)中的人物令人想起1960年代開始出現於中國宣傳海報的標誌性形象(圖1),隨著王廣義對這些形象的重新解讀,當時的希望、願景及理想主義被挑戰和複雜化。藝術家顛覆了這些形象的本來意涵,諷刺地運用「消費主義」去取代共產主義教條。中國與世界經濟接軌而產生的社會轉變是他主要關心的議題。構圖中描繪出一群學者高舉至高無上、文革中最重要的教條「紅寶書」,身旁有英勇無懼的士兵、工人及士兵列隊像宗教巡遊一般合力抬起一本特大的「紅寶書」 ,好像書中的內容能保護及指引他們。王廣義以《大批判》系列突出中國當代意識形態激烈轉變中的張力與諷刺,從革命的理想主義到消費社會浮誇的物質主義,並將「物質主義者之藝術」置於這些遊行人物的旗幟之上,喚起了激發二十世紀眾多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嚴苛的信條以及對勞動與價值的批判,同時亦令人想起資本主義經濟的物質主義以及其膚淺的價值觀。透過這系列畫作,藝術家揭示資本主義體系狹隘的精神面貌,在此亦提出了他的疑問:在哪一個體系下我們能找到更多藝術的回報? 畫中人物的佈局與「物質主義」和「藝術」象徵的交疊,結合人物粗線條的輪廊突顯出畫面的平面感,進一步令人聯想到那些大規模印製的圖像。此外機械性重複的「34567」 和「67890」號碼被精細地印在畫布上,亦暗示了與宣傳海報的傳統製作方法相類似的大量印製版畫。將商業廣告與手工海報圖像並列,令畫面構圖中符號的力量多了諷刺意味。王廣義的作品明顯植根於中國經驗,亦包含了西方當代藝術的主要概念,例如芭芭拉.克魯格的作品中,以解構所有圖像創作之中固有的意識形態而聞名,結合不協調的文字和圖像以打破這些習以為常的系統。將王氏的《大批判 - 物質主義者之藝術》與克魯格的《我買故我在》(圖2)並列,我們可以看到兩位藝術家如何運用大規模生產的圖像,去除無關的細節後,創造出振奮人心與富於動感的聯繫,帶領觀者思考並重新審視政治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此外,王廣義在作品中不單只是反映出他的社會環境,而是藉此參與當代藝術的多重概念論述。例如畫面的數字印記有雙重意義:一方面他將作品定位於特定的歷史製作之中;另一方面模棱兩可的狀態又暗示出對符號與意義的隨意性與概念確認。此手法令人想起日本概念藝術家河原溫,他運用數字及日期去記錄生命中的時間流逝(圖3),王廣義對這些隨機的數字概念性的處理,也意味著對已逝時間的記錄,《大批判 — 物質主義藝術》的數字符號因而有兩重意義,一是作為取替筆觸的象徵動作,另外亦表現對時間及地點抽象的紀錄,為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發掘作品中的層層意義。 為強調此畫作意識形態的張力,王廣義以金字塔形的構圖讓其視覺節奏能帶領觀者的視線從一眾「物質主義者」轉到紅寶書,然後順時針移到士兵、「藝術」、最後回到傾斜的紅色方塊背景並再次指向「物質主義者」的口號。此構圖的流動性展現出王廣義早年對構圖及其效果的興趣,而這是同時取材自中國共產主義的背景以及如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圖4) 等英雄主義作品,那紀念碑式主體人物的視覺流向帶動著觀者的目光。此外,畫面中的兩本紅寶書、將領的紅衣領以及畫作背景正中傾斜的紅色方塊也相互呼應,營造出一種視覺上的一致性,令我們投入到這動態所牽動的情緒之中,而漠視其目標的模糊性。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