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趙無極
05.04.63
油彩 畫布
1963年作
簽名:無極 ZAO;ZAO WOU-KI
來源
1965年 美國 達拉斯 摩根‧諾特收藏 美國 達拉斯 華特‧法爾女士收藏 上述收藏贈予現藏者
出版
1978年《趙無極》尚.雷瑪利著 佛朗索瓦.馬克 文獻研究 Hier et Demain Editions 巴黎 法國 及 Ediciones Poligrafa 巴塞隆納 西班牙 (圖版, 286頁) 1979年《趙無極》尚.雷瑪利著 Rizzoli 紐約 美國 (圖版,第286頁)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1950年代中期,趙無極畫中已不見敘述性內容,轉而以抽象手法體現更為深層的情感。在趙無極看來,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漸進過程,他說:「我並沒有刻意如此,將畫抽離現實是自然而產生的一種必要。」藝術家所要抽離的現實,在於對風景與人物等具象題材抒情式的描寫,取而代之的是想像的甲骨文字形,以自創符號的線性書寫,寄寓生命轉折中難以抒發的感懷。1950年代末,趙無極逐漸脫離短暫的甲骨文時期,開始走向全然的抽象繪畫,以更為宏觀的方式表達他內在世界的轉變。如友人程抱一所說,這是一個「結束了塵世系列的新階段」,總結前期對具象題材的摹寫與象徵符號的使用,從可意會或具暗示性的繪畫語彙,過渡到在意義上更為抽象的表現方式。1958年他開始僅以完成的日期為畫作命名,至1960年代,趙無極自言繪畫有了「具體的成果」,使他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趙無極在其1960年代作品《15.05.60》(Lot 7)與《23.05.61》(Lot 3)中 ,試圖以抽象繪畫為古典形範帶來新生,一如元代書畫家趙孟頫以行草和飛白般的書法性筆觸,重新詮釋北宋巨幅山水中的李唐與郭熙傳統(圖1)。然而在作品《05.04.63》(Lot 1)中,趙無極更嘗試以截然不同的手法,再造北宋畫家在巨幅山水主題之外,擷取大幅作品局部,用以作為另一畫作的主題,呈現自然一角樣貌的「邊角之景」。如美術史學家高居翰所言:「這是世界某個遠僻的角落,限制在我們的眼前。它把幻想遙引出畫面,因此暗指了畫面以外的整個世界。」《05.04.63》構圖因而產生一種微觀視界的空間感,像是源自中國山水畫中特殊的「一河兩岸」構圖,卻只展現前景一角的河岸坡石。畫中空白處的羅列關係,使人聯想起無盡延伸的平遠河谷。趙無極利用油畫筆觸所建構地質的層次感,與畫面空白之處產生明顯的疏密對照,帶來平淡蕭疏的感受,而得以體現早期文人畫家所追求有別於巨幅山水的另一種親和境界。 我畫我的生活,但也想畫一個眼睛看不見的空間、一個夢的空間,一個使人永遠感覺和諧的所在,即使用的是充滿矛盾力量的不安的形式。每一幅畫,從最小的到最大的,都是這夢的空間的一部分。 趙無極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