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阿凡迪
來自峇里島的收藏家
油彩 畫布
1973年作
藝術家簽名
來源
印尼 雅加達 私人收藏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阿凡迪是1950至1960年代表現主義運動中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其作品在印尼與世界各地廣受好評。藝評家賀伯‧瑞德對阿凡迪讚譽有加,稱其成功地「豎立表現主義新的里程碑」。新表現主義的特點在於實在地描繪現實社會,充分體現於阿凡迪的作品中,為他贏得了二十世紀中葉美術史中的重要地位。1970年代之前,他的作品往往表現出熱情且豐富多彩的內容,體現藝術家的充沛活力與對生活的熱愛。他將誇張的表現性筆觸融入作品之中,形成了他的畫作主題。他的作品經常被描述為直接地表達自身感情,滿溢活力地重現自然與其周遭生活。 阿凡迪1930年代後半期到1950年代初的作品,主要專注於肖像畫的創作,使他真正地成為一名藝術家。他在藝術上不斷追求完美,作品不斷地朝向更高的境界演變。他的表現風格和筆觸日益彰顯活力和表現力,而他的家庭成員與親戚朋友的肖像作品,更形成了他作品的主要題材。在他早期的藝術生涯中,作品主要描繪了印尼人民在荷蘭殖民統治下的生活。 作於1947年的《Maryati 和 Kartika》(圖1),豐富地揭示了畫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交互關係,從而展現了阿凡迪的人道主義精神。他的表現主義手法被描述為充滿「野性與惡魔」,也許因過分強調而忽略了他作為藝術家的其他性格面向。阿凡迪獲得印度著名的汀尼克坦藝術學校獎學金,在那裡接觸到了大自然環境;其後,他於1950年代初到歐洲旅行,進一步擴大了他的眼界,得以接觸他所欣賞的歐洲表現主義大師繪畫作品。藝評家應科院賴特說:「阿凡迪的風格一向被稱為表現主義,但對他而言,他的作品主題比任何現實主義畫作更真實。」 捕捉大自然的力量 阿凡迪的作品在於描繪主題的性格和情感,成功的關鍵在於他對「捕捉大自然力量」的關注。他的作品、肖像畫以及自畫像中的那些關鍵性原則往往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阿凡迪有句名言說:「當我作畫時,我總想成為我畫的對象之一。我沉浸於自己,然後有一種要對抗什麼東西的感覺。」 《來自峇里島的收藏家》(Lot 21)創作於他的藝術生涯高峰期的1970年代,該畫作是其肖像畫中極為罕見的例子,阿凡迪的繪畫興趣超越人物肖像,但其肖像畫作數量稀少,比他一生創作的自畫像數目都要少很多。然而,在這些肖像畫裡,都與藝術家自身存在有明顯的聯繫,使觀者得以透過他的畫作看到藝術家存在的重要元素。 《來自峇里島的收藏家》右側描繪的是阿凡迪的兩幅巴龍畫作,每一幅都可追溯至1973年。在這裡,生活、藝術與收藏之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峇里島的收藏家購買了阿凡迪的兩幅巴龍畫作,作為對這位藝術家的支持。由此,他強調了峇里島的自然和文化生活,賦予巴龍獅子般的品格,而這是峇里島神話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是精靈之王,仁慈善良的化身以及惡魔女王Rangda的敵人。介於富有靈性的巴龍與收藏家的關鍵性角色之間的,則是藝術家本人。 在阿凡迪的早期作品《我在峇里島烏布的房間》中(圖2),他進一步鞏固了他的重要地位。他重畫了一些自己的早期名作,掛在他於烏布的房間。阿凡迪從未讓自己的畫作失去平衡,每幅作品都著力渲染藝術家的存在,並以一種巧妙的方式讓觀者聯想到他們與阿凡迪的關係。 阿凡迪以自然主義風格作畫,在人體描繪中注重細節和技巧,這一特點在《來自峇里島的收藏家》中得到完美的呈現。在他筆下,峇里島收藏家穿著整套傳統男性節慶服飾,並繫上搶眼的頭巾,以及極為精緻的印花傳統服裝。收藏家的言行舉止與畫作相得益彰,藝術家和收藏家之間的關係並不僅止於買賣關係,而涉及到一種重要的意念交流,藝術家將作品轉讓給收藏收藏家,而後者妥善保管繪畫作品,以便使其流傳於世。 作品使人聯想法蘭德斯巴洛克畫家康尼里斯‧迪‧貝里爾的作品《一位收藏家的畫廊內部和藝術品》(圖3),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十七世紀一位時髦的收藏家與其收藏,他被描繪為其藏品的守護者,驕傲地向客人們展示作品。相較而言,阿凡迪的作品呈現的並非一種社交活動,而是收藏家和繪畫之間的交流。對作為藝術家的阿凡迪來說,這樣的關係與欣賞角度才是彌足珍貴的。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