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張曉剛
血緣系列︰大家庭
油彩 畫布
1999年作
簽名:張曉剛 zhang xiaogang
來源
中國 香港 漢雅軒 現藏者購自上述畫廊
出版
2004年《時代的臍帶︰張曉剛繪畫》漢雅軒 香港 中國 (圖版,第124頁;圖版為作品於南韓展覽圖片,第174頁;圖版為作品於日本展覽海報,第166頁)
展覽
2000年「第三屆光州雙年展」光州 南韓 2000年7月29日-8月20日「看不見的境界︰亞洲藝術之蛻變」新潟縣立民會館 新潟 日本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引發的動盪後崛起,知識分子與藝術圈在共產主義的深刻影響下,國家著實見證了一次文化上的劇烈轉型,之後數十年文化與藝術也在豐富的創造力中成為百花齊放的嶄新時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後,國內藝術學院的學子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廣泛而多樣的媒材、技法與藝術理論,經由自身的融會貫通後,將此轉化為創作的靈感與內涵。同時也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與成熟,孕育了文化領域的轉型,也帶來了新的主題與不同的探討角度,更重要的是,把藝術家個人的主觀思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1980至90年代,中國的藝術家們感受到改革開放後國家的快速蛻變。為了尋找更能體現此快速現代化社會的藝術語言,他們逐步打破學院派的訓練,顛覆傳統社會所遺留的美學規範。不僅當代西方藝術的訊息與媒材成為中國藝術家靈感的來源,同時,藝術家們對二十世紀中國的親身體驗,也變成他們藝術表現上的重要養分。藝術學院的嚴格基礎訓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動亂與劇變,加上一連串快速的現代化、全球化與經濟發展的改變,在種種原因的交互影響之下,帶來藝術史上對於傳統觀點又一次的根本性分歧。 張曉剛於1993年開始《血緣系列:大家庭》一系列創作,這個系統迅速成為新中國前衛藝術中最具代表性和盈繞腦海的圖像。張氏成長於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間,一個旨在進一步推動革命事業的計劃,最終卻演變成影響數以百萬人的進入混亂和傷害的年代,而藝術家則偶然受到那些文革期間的塵封的家庭照片所啟發(圖X)。對張曉剛來說,這些照片包含著一種不可能的矛盾:身處攝影棚被攝入鏡的人物,經過了時間的洗禮,為個人以至家族建立了有關生活和關係的記憶。同時,這些照片展示了霸權如何把集體理想主義加諸在個人身上,而我們看到張曉的人物在捍衛個人身份的同時,如何試圖藏身於這些理想主義背後。風格獨特的《血緣系列:大家庭》創作歷時七年,張曉剛在藝術上有不斷的提煉及詮釋的轉變,還有隨著時間推移,他深化了畫像中的形象、圖案以至觀念。 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動力,源於察覺到甦醒中的國家所經歷的激烈轉變與陣痛。社會、經濟及意識形態的改變引發澎湃的創意與新發現的藝術自由,不僅容許批判傳統的價值觀,並對這個邁步跨入現代化的社會表達懷疑與困惑。在這時期,張曉剛迅速崛起成為中國前衛藝術運動的精神及文化領袖,此運動反映出國家的發展與蛻變,創造一種奠定中國當代藝術主流的新中國經典主義。 身為藝術家,張曉剛以圖像表達他對於中國社會快速轉變之中,所遭受忽略的文化與歷史層面的重視。張氏對保存個體文化與歷史記憶的關注,顯示於他重現上世紀1920年代風行中國的老照片之中,此形象亦是他的標誌性作品《血緣系列》的基礎。在侷促的攝影棚之中,主角人物被指示對相機表達出他最好的一面,目的是為了留下一個恆久的印象作為後人的信物。張曉剛以呆板的面孔、深邃而具穿透性的目光捕捉此獨特的狀況,他們的外表看來冷靜,內在卻暗示強烈的情緒波動。更深層而言,這些作品反映家庭與國家之間的衝突,這個歷史問題,揭露了尚未癒合的傷口和極力試圖遺忘的痛苦記憶與衝擊。這些畫作代表一種新的視覺語言,記錄中國當代歷史達成共識的過程,張曉剛認為這是發展與傳統之間的撕裂,因為中國社會的轉變太快和太重要。正如他曾經哀傷地感嘆:「在中國我們為了未來犧性了太多的過去。」 在本幅創作《血緣系列:大家庭》(LotXXX)中,張曉剛已逐步確立其比喻形象。人物挺立於攝影棚內一幅斑駁的灰色佈景前,拍攝一張傳統構圖的照片。人物的特徵被刻意地淡化,以消除個性的手法去突出他們之間的共通點,雖然張曉剛很少於系列中描繪明確的肖像,但是他年少時期的特徵,還有那些與母親及女兒的相似特點卻分散在畫中。在幾近單色的調子中蘊藏無盡的表達力。張氏將他的藝術實踐從表達周遭親友性格和內心世界提升到對中國當代社會的深刻思索,衍生為一幅融匯了他對家庭、身份認同、記憶和國家思考的作品。 畫作以倒金字塔式構圖,前景中央的兒子被兩側面無表情的父母包圍。他們都面對前方,攝影棚斑駁的背景也暗示這系列畫作取自相片的靈感來源。隨著張曉剛在此更為細膩的處理畫面,似乎也隱含了對國家未來與其過去的關係的思考變得更深入。藝術家將畫中人物的特徵塑造得極為相似,父親、母親與兒子全都帶有幾乎一樣的鼻子、嘴唇、眉眼弧度及眼睛,並賦予畫作一種如夢似幻的特質,張氏刻意以類似於柔焦手法的描繪,則更加強了此種效果。他們好像浮現於濃霧之中,與兒子的紅色臉孔、鮮明的「血緣線」和附於他臉上那神秘的光斑,形成了強烈對比。 兒子的形象明顯地承載了張曉剛作品的主要概念,紅色在中國文化中包涵了歷久不衰的文化內涵,不僅代表運氣、成功、財富、幸福,更是象徵中國革命的顏色。此外他頸上戴著鮮明的紅領巾,也與人物模糊的輪廓形成強烈映襯。紅領巾是很多中國藝術家常用的主題 (圖1) ,在這一個世代它象徵紅衛兵成員:文化大革命(1966-1976)中獨有的骨幹學生團體,亦是此時期集體理想主義鼓吹把國家視為「一個大家庭」。所以當那象徵性「血緣」連結起這些人物時,是令人非常激動和不安的。人物相似的樣貌加強了觀者對這家庭親密程度的直覺,但那紅色的身體及紅領巾卻形成孩子強烈的疏離感。身為紅衛兵的一份子,他的聯繫必定是國家的集體理想主義而不是傳統儒家家庭的價值觀。確實在這時期年輕的紅衛兵成員被賦予政治力量去反抗傳統,結果從根本上破壞了社群與家庭。 最後,每個人像的臉上都帶有神秘的光斑,進一步把他們連結於集體經歷之中。對張曉剛而言,這是過去的經歷或創傷所殘留的物質。藝術家相信那具有變革性的經驗,不管是好是壞都將會改寫一個人的性格,就如記錄於肉體之上一樣。透過聚合這些符號與聯繫變化出一幅這個時代的寫照,那無意識的疤痕帶著它能夠承受的一切。張氏指出:「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在這家庭中,我們必須學習面對所有血緣關係:家族血緣、社會血緣及文化血緣。無法逃避的集體性。在這『家庭』之中,我們可以找到非常集中的個人主義和親密感,我們互相牽制,我們互相殲滅,而我們亦互相依存。」(《失憶與記憶》,北京,程昕東出版公司,2003,第17頁) 檔案照片的圖像很容易令觀者對相中人物的命運引發深刻的聯想。在張曉剛的手中,這些視覺符號與情感密碼隱喻整個國家的心理取向,而他的《血緣系列:大家庭》讓我們能瞥見那些被面前已注定的命運的家庭生活實況。張曉剛的畫作所無法估量的重要性,在於以同情心揭露出一個過去被隱藏起來的國家認知、欲望和痛苦。藉由其作品,張曉剛鼓勵觀者更深入了解這些人所承受過的一段罕見歷史。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