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GER TATEISHI
立石大河亞

風神、雷神及幻燈片的富士山

細節
立石大河亞
風神、雷神及幻燈片的富士山
油彩 畫布
1991年作
簽名:T. Tateishi
來源
日本 私人收藏
展覽
1994年4月12日-5月8日「立石大河亞 1963-1993展 筑豊、米蘭、東京等…」田川市美術館 福岡 日本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1941年出生於福岡,立石大河亞年僅22歲即參加第十五屆「讀賣新聞獨立展」而獲得巨大反響。1969年春,立石前往意大利進行繪畫製作,此時立石改變了原先對繪畫的看法,認為優秀的繪畫不僅只源於單幅漫畫。他因此開始注重漫畫的敘事性及時間性,將此二原素注入分格繪畫的創作中,更採用了全景圖的繪畫元素,從而確立了立石大河亞獨特的繪畫風格。 立石大河亞所選擇的題材與構圖方式,與日本二十世紀漫畫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至1950年代,日本的漫畫仍由抒情畫構成;50年代中期,具有故事性的漫畫逐漸風行。當時以漫畫家手塚治虫為首,其所作的《月光假面》,以及50年代後期的《鐵人二十八號》皆大為流行。而其作品在題材、價值觀及思想意識方面,皆與戰前的兒童讀物密切關聯。立石開始注重於在其畫面展現故事情節,1950年代的戰後文化中,各種媒體受視覺化的影響,如《明星》與《平凡》等雜誌,皆開始使用偶像形象作為封面,置入彩色圖片的雜誌也逐漸增加。1953年推出了寬銀幕電影,隨著大眾對視覺化的逐步接受,具有故事情節的漫畫、充滿視象內容的雜誌、電影與電視興起於立石的中學時代,而這無疑對立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立石的全景圖配置與日本繪畫史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十七至十八世紀的江戶時代,為了向地方宣傳京都城的街道景觀及祗園節的熱鬧場面,制作了許多俯瞰京都城的,稱為「洛中洛外圖」的屏風(圖1)。這種屏風畫漸漸成為諸候和富裕家族的常用室內裝飾。十七至十八世紀,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廣為流傳,當時製作技術已高度發達。浮世繪的故事題材包含了美人畫、神話、四季風景等各種題材,隨著技術的發展、需求的增多,浮世繪的畫家的人數也隨之增多。這些畫家製作了大量優良的作品,由於大多數也能以此維持生計,激發他們更努力從事創作,從而獲得更多鑒賞者和印刷商的垂青。江戶時代出現了大量歌舞伎藝人及藝伎的肖像畫,在民間獲得好評如潮。(圖2)。浮世繪不同於塵世,表現的是超脫凡俗的世界。其肖像以誇大面部表情為主,注重構圖的張力。進入到明治時代,色彩和構圖等方面開始多元化。許多題材皆源於日本的神話。這種色彩豐富而生動活潑的構圖被大眾文化所廣泛接受。例如八世紀的日本書紀中記載的日本神話,浮世繪畫家月岡芳年的日本神話中著名的「素戔嗚尊神」征服「八岐大蛇」(圖3)。 立石的繪畫以全景圖的構圖方式為背景,各種元素如同拼湊物般散布於畫面中。這與日本超現實主義的風格是有所關聯的。這種獨格風格滲入了1929年二科會(昭和四年)第十六屆二科會開展的日本超現實主義,代表畫家有古賀春江、東鄉青兒、川口軌外等畫家。當時的評論者認為,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目的是以抒情的手法,配合華麗的都市品味,來應用拼貼照片技巧。他們對於現實的認知,來自建築、機械和人物形像,以這些二十世紀文化重點的視覺圖像拼合而成。賀春江在大正時代(1910至1920年代)受保羅‧克利和立體派等影響,1929年時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圖4)。遺憾的其於1933年時英年早逝。之後,日本的超現實主義運度在反復摸索中得到了發展。受古賀春江的影響,在構圖中引入深刻的橫線和機械文明的點滴,令作為現實主義的其中一環的超現實主義作品變得更有縱深度。日本的超現實主義對日本的漫畫界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68年月刊《GARO》六月號中發表的柘植義春的《NEJI式》,是第一本採用了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的漫畫。此後,其影響不僅對漫畫界、對眾多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也波及很深。日本的超現實主義運動在構圖思考的方針及作家在作品中表達主題的方法。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立石的平面及縱深配置的成立集結了以上所述日本美術的各種元素。 《大江戶複雜系》(Lot 42) 為立石的晚期作品,此作品是《明治青雲高雲》、《大正伍曼浪漫》、《昭和素敵大敵》(1990) 等關於日本各歷史朝代的大規模作品中的一部份。江戶時代的藝伎和歌舞伎藝人在作品的中央和下方構成均衡的構圖,作品中間的白色麻花狀的腰帶,傳統上被展示在神舍或其他供奉神靈的地方,也為相撲力士所配戴。中央那頭令人一見難忘的蟾蜍,是立石1993年陶器作品的主題,立石視蟾蜍為威力的象徵(圖5)。從右至左,主題和故事情節漸漸發展。由靜態變成動態,顏色由暗沉變得明亮,活靈活現的對白一一呈現在畫布上。 《風神、雷神及幻燈片的富士山》(Lot 43) ,畫中央的白虎與左上角的雷神,加上右上角的風神,好像躍向觀者般栩栩如生。風神雷神在江戶時代常被描繪成屏風上的神仙。立石將這兩位以神力呼風喚雨的神靈描繪成擁有破壞力的機械人形象。此件作品展示了一個常在漫畫出現的故事,而複雜的圖像拼接令人想起1930年代日本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中的松樹保持了日本室町時代(十四至十六世紀)藝術品中的松樹形態,可見傳統日本美學對立石的影響。作品畫面、透視深度、與佈局結合了日本超現實主義藝術的多種面向。以構圖的平衡和色調來看,立石的風格可謂相似於當代藝術家山口晃和村上隆。 立石大河亞所創作令人迷醉的超現實圖像,帶有濃厚神話和傳說色彩。作為一位超現實藝術大師,他生動逼真的繪圖,將不同時代的傳說混而為一,創造出超越時空的新對白,帶領觀者進入他那華麗雄壯的幻想世界。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