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本文旨在通過林風眠30年代至60年代創作之人物作品,呈現林氏如何有系統地實現中國水墨多方面的改革。林氏對現代藝術最大的貢獻就是推敲出西方藝術理論和中國傳統藝術兩者的共通點。他沒有顧此失彼,極具前瞻性地提出:「其實西方藝術上之所短,正是東方藝術之所長,東方藝術之所短,正是西方藝術之所長。短長相補,世界新藝術之產生」(1926年《中西藝術之前途》)。他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復興中國傳統,另一方面引入西方藝術的新觀點。
《年輕女子》(Lot 261)、《京劇武生》(Lot 262)、《戲劇仕女》(Lot 263)三幅作品乃林氏回國初期的創作,以淡彩為主,體現藝術家刻意鑽研線條此繪畫元素。《年輕女子》一作中,林氏以清墨勾出女人的面部輪廓、洋服的剪裁;再以彩破墨之法塗上淺花青色、皮膚色、卡其色,分別表現裙子、皮膚、頭髮;最後以濃墨勾勒衣領、手袖、捲曲的頭髮,濃淡交織的線條產生多重層次,烘托出人物的體積。林氏刻意減少用色以及色彩的亮度,以增加線條最純粹的表現力。玻璃窗、花卉、沙發皆通過線條表現,顯示出線條駕馭空間的能力。
《京劇武生》及《戲劇仕女》則可窺視林風眠試圖以線條呈現人物的動態。中國傳統戲劇人物一直是林氏創作的重要題材,除了出於個人的喜好,更重要林風眠注意到傳統戲劇所蘊含的中國視覺藝術獨特的智慧和文化。《戲劇仕女》以淡彩線條描繪仕女舞動雙手時那輕盈飄逸的紗衣,利用具方向性的筆觸創作扇子向上揮動時優雅的動態,重疊交錯的濃、淡、乾、枯線條表現舞台上妸娜多姿的仕女。《京劇武生》則把傳統中國戲劇人物的「花面」帶進繪畫中。「花面」利用色彩、花紋繪在臉上,把生、旦、醜、淨各行角色的內在性格凸顯,是一種充滿象徵性的民間藝術。《京劇武生》中以紅色表現勇敢、忠良。簡單的線條把穩紮馬步,揮動標槍的英姿表露無遺。畫面右方延續的粗獷、彎曲的線條,再度加強線條表現動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