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林風眠留歐學習時,對立體派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點可以從他回國初期創作的油畫引證。林氏留歐第六年創作的《人體》(1924年),作品可窺見林風眠當時已十分熟識立體主義的理論及表達手法:以菱角處理形狀,為了畫作整體風格而簡化人物,使不同形狀融合在一起,物件偏離縱軸線,構成中多重視點,作品可以和畢卡索、布拉克的早期立體派畫作比較。本次拍賣呈獻兩幅素描紙上作品(Lot 265)是研究林風眠如何觀察、過濾立體派的重要材料。
1940年代初期,林風眠離開杭州藝專校長之位,因戰爭的關係避居重慶,當時嘉陵江的景色、旁邊興建的村莊,使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回憶或許轉化為《風景》(Lot 264)。林氏以「馬一角」的構圖,形成畫面右下方的亭台,左上方山巒延棉,巧妙地造就了畫面的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