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西南藝術研究群體」曾經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組織,毛旭輝作為發起人之一,和同輩張曉剛、潘德海、葉永青等人在新思潮急速萌芽成長的「85藝術新潮」期間,以「新具象」為口號,主張繪畫應該以表達心靈的目的,在官方展覽主導的年代自資舉辦四次群體展覽活動,為藝術變革的先鋒之一。
毛旭輝1994年開始《剪刀》系列的油畫。剪刀作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平庸用品,本身並沒有任何的叙事意味,不過當藝術家在早期的探索階段,嘗試把剪刀跟多種不同場景配置,比如洋房、沙發、椅子等,從而產生各式各樣的關係和意義。剪刀作為一件利器,自然令人聯想到切割和分離,進而在心理上感到威脅和傷害,正是這種對支配他人身體的強烈想像,可以理解《剪刀》作為一個完整的視覺圖式,跟藝術家之前創作有關權力操控的《家長》系列兩者之間的因果連帶關係。《家長》系列的抽象的人體加上高聳的椅背,有如西方宗教的祭壇結構,成為面向觀眾的一個權力之寶座。無論對權力是崇拜或者屈從,在中國家庭和政治文化中的「家長制」背景都可找到明顯的對照。從《家長》到《剪刀》,是毛旭輝對權力符號的轉換,同時也是對平凡現實的昇華,他把剪刀獨立放置在平塗的背景面前,無論是開、合、站立、倒置,配合不同的主調,看來就像一個模特兒面上帶有的悲傷、沉默、憤怒或者不安的表情,也許都是藝術家自我內心寫照。毛旭輝為剪刀賦予了人格,它們已經超越一件物件的存在而具備藝術家追求的生命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