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70 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舉行的「林布蘭誕辰三百年回顧展」對朱德群日後的創作有深遠的影響,不但是對光線應用的啟發, 而且是對繪畫內涵的頓悟。朱德群對林布蘭的繪畫推崇備至,特別是其光線運用,謹慎處理高光、亮部的表現,而在畫面的陰影和暗部層次分明,加深了畫面的感染力和神秘感,使其創作即使經歷了三百年時間的洗禮,仍然能觸動人心。抓緊永恆而深刻的內涵因此成了朱德群抽象繪畫第二階段的目標。朱氏從西方古典油畫中應用的光線出發( 圖1),發現光線的應用,竟然共存著中國傳統宇宙觀念的兩大基本原則,陰與陽、明與暗。朱德群對「光線的交織頓挫」則有了更深層的思索,進而探究演繹出更精微的表達。朱德群曾說:「在我的畫面上,其色彩和線條從不是偶然的,它們相和諧地達到同一目的:激活光源,喚起形象和韻律」。可見,線條是朱德群繪畫重要的手段。朱德群從小學習寫毛筆字;在杭州藝術深造,中國書法繪畫的功底深厚。朱氏在法國的繪畫工作之餘,有時也畫中國畫和寫毛筆字,但苦於買不到適合宣紙,直到1966 年,朱德群在近的肉店發現包肉的紙雖然很薄,但吸水性很強,於是大批買回來,從此恢復了書法的寫作。古人說:「工畫者多善書」,而朱德群的「善書」,則是為了更好地「工畫」。特別是書法中的筆意、筆力、筆法,筆觸等,可以在繪畫中借鑒應用,而且書法中的「意在筆前」、「氣韻生動」、「經營位置」等藝術哲理,更是與繪畫密不可分。朱氏把書法的筆法融會油畫技巧中,在無形之中影響了觀眾,使得觀賞者在隱隱約約之間感受到了中國畫的痕跡,畫作傳遞中國文化中氤氳朦朧、含蓄默想的氣氛,使其抽象藝術在眾多西方抽象藝術家中脫穎而出。
1980 年代末期,近七十歲的朱德群已攀上繪畫的頂峰,創作於1989 年的《地平線上的光和影》(Lot 8) 朱德群在氣勢磅礡的尺幅上,以大排筆揮灑出流暢的線條,足見他在繪畫上追求的「放鬆」已昇華至另一層次,完打破了自然風景中的形,達至中國山水畫講求寫意的境界,與另一位中國藝術家吳冠中所提出「認識理解物件的美感,分析掌握構成美感的形式」( 圖2),攝取物象精髓的觀點遙呼相應。朱德群以現代繪畫觀點,通過油彩媒介,再造宋代磅礡山水,乍看儼如宋代許道寧的《漁父圖》( 圖3) 中江岸上的群峰;左下方從左至右刷出一道黑色粗線條,色彩由深到淺,彷彿是江心流水的動態。層巒疊嶂,似有輕雲繚繞其中。畫面各處隱隱流瀉出微動的光影,明暗光影的戲劇性對比,凝聚出令人摒息的深邃氛圍。在澎湃交互刷寫、勾勒、渲染的過程中,盎然砌疊出細膩而豐富的層次感,筆觸間則流露出蒼勁的運腕力道。畫面上每道運筆的起、承、轉、合態勢之間,將朱德群自幼積累的深厚書法根基展露無遺( 圖4)。畫作再現傳統水墨中「平遠法」所表現出綿延縱深的空間感以及距離感,猶如置身在地平線面對一望無際的景觀,朱德群心神渾然一致,以流暢寫意的運筆,傾訴他對於這個世界詩意的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