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阿凡迪與亞洲基金會
根據美術史學家韋特的詳細序述,以下這句說話言簡意賅地包含阿凡迪對美國的往事和回憶:「我在美國有許多朋友。」本次拍品《峇里島漁夫》(Lot 16) 是1958 年阿凡迪贈與總部在美國三藩市的亞洲基金會的禮物。阿凡迪曾六度訪美,首次在1950 年代初,因此,這件作品也是當時印尼和美國的友好邦交和文化聯繫的最佳證明。成為美國國務院的上賓的阿凡迪,被認為是1950 年代印尼藝術界的領導人之一。他無師自通的表現派風格油畫,在藝術界經常與可可希卡和梵谷的作品相提並論,被稱頌為帶領東方現代派藝術的典範。
1957 年阿凡迪遠赴美國攻讀美術教學法。他在1958 年於紐約新聞從業員協會的世界劇場藝廊舉行展覽,這件作品是當是展品之一,並於展覽會完結後,經畫廊的主人菲臘.布魯諾先生安排,將這件作品贈送亞洲基金會。從此,這件作品一直成為亞洲基金會的珍藏品。亞洲基金會是個非營利國際發展組織,致力令充滿發展動力的亞洲國家邁向更美好的生活。基金會的發展計劃針對影響21 世紀亞洲的問題提出對策,包括統治與法律、經濟發展、婦女權益及社會地位的提升、環境問題、地域合作等等。亞洲基金會的辦事處遍及17 個亞洲國家和美國首都華盛頓,網絡龐大,擁有公眾及私人工作伙伴,亦獲得多個雙邊及多邊發展代理、基金會、大公司和個人提供資金。2012 年,亞洲基金會支付一億美元直接資助發展計劃,並且供應價值超過三千萬美元的教科書及其他教學用物料。在印尼亞洲基金會支持鞏固民主的自發性行動、強化公民社會的角色、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政府服務。亞洲基金會的工作環繞增強施法制度、促進與環保平衡的經濟發展、支持自由公平選舉、並設法使公民社會參與解決性別問題。亞洲基金會與澳洲、加拿大、丹麥、荷蘭、挪威、英國和美國的雙邊發展代理建立了多年期的發展伙伴關係。而且,世界銀行、印尼政府領導的多名捐款人信託基金、私人基金和大公司亦有捐助多項現行的發展伙伴計劃,亦有各種籌款平台。本次拍賣《峇里島漁夫》的收益,將直接注資入這許多項在印尼的自發性行動。
英雄式的表現主義
1958 年阿凡迪在美國時,他的作品的強大的表現力,特別是對於主體的感情和個性的出色描繪,獲得好評如潮。《峇里島漁夫》跟阿凡迪其他1950 年代晚期的單一人像作品一樣,尤其富有這種特質。畫中的漁夫的有著意味深長的龐大身型比例,他與大自然既能和諧共處,又能呼風喚雨。畫中描繪歸航登岸的漁夫左肩輕鬆扛著船槳,右手拿著盛水的器皿,不但是個捕魚能手,也是自己命運的主宰。阿凡迪在1950 年代的單一人像作品中,經常把人體的高度延伸至整幅畫面布高度,甚至將頭的最上方和腿的下方裁剪小部份來暗示實際身高遠超畫面所見。這幅畫就是以這種典型的構圖手法來漁夫的魁梧身材。漁夫的形體站立在畫面的正中央,背景經過多重油彩繪畫。
《峇里島漁夫》的漁夫有著橙紅色發亮的皮膚,與黃色和綠色相映成趣。濃淡不同的黃色和綠色,是阿凡迪以獨有的起伏、旋轉、螺旋形筆法,把直接由油彩容器擠到畫布上的顏料混和而成,是表現派盡情狂放的終極姿態。被稱頌為「印尼現代美術史上的巨匠」,阿凡迪的作品往往透露自己對於掙扎脫貧、建立尊嚴的一群的情感反應。平凡的峇里漁民在油畫中並不是典型的英雄或備受尊敬的人物,但是在阿凡迪的所有作品中,漁夫就是畫作的中心人物。體型比例並不重要,因為阿凡迪刻意誇大人物和物件的分寸感。《峇里島漁夫》之中的兩艘螃蟹船,一艘泊在岸邊,一艘浮在海上;兩艘的大小都被縮小至巨人似的漁夫的僅僅十分之一。拍岸的波濤是一片亂舞的白色和藍色油彩。整個景象簡潔明瞭,而戲劇性的一面,在於把重點放在本來是平凡人的漁夫,突出他近乎是英雄主角的姿態。阿凡迪的作品深繫著對身處的世界的所見所聞,把這些見聞變成畫作,以表達他個人的內心景象。他孜孜不倦地繪畫印尼的日常生活片段,這是他的畢生愛好;以自己的觀感繪出家鄉最好最美的一面。為了捕捉每種境況和物件的精髓,他開發並持續反覆在畫中使用一特定的主體,例如梯田、印尼的節慶、太陽、他的自畫像、當然少不了鄉村鬥雞的動感,一種讓來自同一社會背景的人聚在一起,享受大家共同性、兄弟情誼和這種傳統競技的刺激。由這些來自當地的靈感誕生出一種洋溢動感、節拍分明,充滿強烈感情色彩的油畫,如實紀錄了當時的社會情懷,呼應作者本身所思所感。
阿凡迪其中一句名言是:「只要顏色好的話就行了。」他倡議以眼睛和心靈去欣賞油畫,而不是用知性。情感是藝術家的作品的重要元素,正如韋特評論說:「阿凡迪的風格被稱為表現派,但對他本人來說,他的作品比任何程度的照相寫實派的主體更加真實。這種坦誠跟他的情感經歷的關係遠遠大過知性分析。」他在1992 年馬爾珠奇的電影「渴望繪畫」中說:「阿凡迪不認為自己是個聰明人,覺得自己『不似畢加索』。他比較似梵谷,一個感情濃烈的人,感情就是他的油畫的創作泉源。人們常常所指的他和梵谷的風格相似之處,就是兩人的感情上的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