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陳逸飛
橋上之光
油彩 畫布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作
簽名:Chen Yifei
出版
Plum Blossoms (International) Ltd., Chen Yifei: A Retrospective, Hong Kong, China, 1992 (illustrated, plate 3, p. 17).
展覽
Hong Kong, China, Plum Blossoms Gallery at Art Asia Hong Kong, Chen Yifei: A Retrospective, 1992.

拍品專文

陳逸飛的藝術突破了中國寫實半個世紀以來以蘇俄社會寫實主義為基礎的概念、風格,在􀀂球藝術互動的趨勢下,過濾 了始於1960 年代末的美國「攝影寫實主義」,結合當代視覺藝術概念,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隨,成功把中國寫實主 義展示在國際舞台。 陳逸飛的寫實藝術創作並不能侷限以其中國藝術家的身份來討論研究,我們必須從陳氏前往紐約深造所面對的美國藝 壇,以至整個歐美藝壇的宏觀角度來討論。陳逸飛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出國,1980 年抵達紐約,雖然他在上海美院接 受過寫實基礎訓練,可是成長關鍵則在於日後留學的國家與流派。1960 年代抽象表現主義、極簡主義在美國戰後藝壇 萌芽、成長以至結果;到了六零年代末針對這種隨意隨機的無形式藝術,出現討論現實物像再現的「攝影寫實主義」。「攝影寫實主義」成功把攝影的繪畫方式加入藝術世界,是倡導以照片和攝影現象為題材的寫實技巧,同時又具備挑戰「真實」和「虛幻」的模糊界線這個當代藝術概念( 圖1 及2)。其中,德國藝術家格哈德.里希特在攝影、繪畫兩者之間遊走,開創了獨特的油畫技巧,以模糊影像暗示藝術家無法完􀀂地傳達物像的本質和真相( 圖3)。 「攝影寫實主義」中討論具像繪畫和攝影之間的關係為飛陳逸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陳逸飛在攝影寫實主義上開闢了新 的路向,加入了中國傳統藝術講求意境的元素,結合攝影技巧中對焦、變焦、光線處理、沙龍等技巧,通過中國江南水 鄉獨特的煙雨氤氳的環境來表達,創作出「蘇州水鄉系列」( 圖4),以及後來的「威尼斯水鄉系列」,為寫實藝術注入 了時代的精神,為中國寫實繪畫加添了唯美的概念,企圖在創作中注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美感、氛圍、情調。1984 年美 國《紐約時報》與《藝術新聞》雜誌把陳逸飛的藝術風格評為「浪漫寫實主義」。可見,陳逸飛作品蘊含濃厚的內在情感,深刻打動、震懾觀者的內心。 攝影在希臘原文解作「用光來書寫」,光線控制成了「攝影寫實主義」繪畫中關鍵的元素( 圖5)。而歐洲古典寫實油畫 為再現自然而強調對光的描寫( 圖6)。陳逸飛對光線進行仔細的觀察、分析,不論是在自然環境中的變化,或是照相機 功能營造的光線效果,他瞭解光,掌握光,運用光,把這複雜、抽象而又充滿感染力的元素凸顯在油畫中,成為一幅幅 有光學說服力的現實幻象。《橋上之光》(Lot 17) 出現多層次的光線處理,陽光下白色的古典建築物和橋樑是􀀂畫最光 亮的部份;自然戶外光線同時照亮水波粼粼的河道,河水泛起閃亮燐光;絳紅色牆壁上幾棵壁燈,照射出微微的黃光。 陳逸飛精心的構圖引導一個光影亮面的陳設和佈局,有別於「蘇州水鄉系列」中經常以天空作畫作的遠景,《橋上之光》 整個畫面則被建築物圍繞,加強視覺上的張力,凸顯兩旁建築物之間的水道和橋樑。陳氏以攝影中為凸顯前景而模糊背 景的變焦方式來處理油畫遠景,又借用攝影的沙龍技巧產生油畫裡朦朧而夢幻的效果。如此通過「光」的質量營造浪漫 的氛圍、展露光線反差的美感。陳逸飛刻意以細膩的磨砂平塗技法上色,刻意減小油彩筆觸的痕跡,儼如相片平坦效果, 以弱化細節來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達到戲劇化的作用。 《橋上之光》屬於「威尼斯水鄉系列」,創作靈感源於陳逸飛於1989 年遊歷義大利威尼斯,及後創作出以威尼斯水鄉 為題的油畫。《橋上之光》曾於1992 年在香港萬玉堂展出,並刊載在展覽圖錄中。相比「蘇州水鄉系列」偏向深沉而 色調􀀂近的顏色,《橋上之光》使用強烈對比色紅、白、綠、藍,色彩分辨率極高,反映了威尼斯熱情的文化。陳逸飛 的水鄉系列,不論是中國蘇州或是義大利威尼斯,他同樣選擇歷史古城,彷彿古建築物對他產生了一種微妙的吸引力, 這種立足於現代,和歷史握手的懷舊情懷,把古往今來的美好捕住了,象徵了美好、和諧能跨越時空,永恆常存。畫作 中不時出現的橋樑也許是穿梭古今的通道,也許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許是觀眾走進陳逸飛藝術世界的路徑。法國哲學 家鮑德里亞曾發表:「模擬的東西永遠不在現實中存在」。陳逸飛的寫實繪畫表面上捕捉的是環境中􀀂間的真實,可是 更深的層面上是渴望展示對永恆的美、真摯的情感的追求,以畫作傳遞雙手不能觸摸,只有透過內心才能體會的「真實」 感受。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