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蘇佐佐諾
家前的小路
油彩 木板
1959年作
簽名︰S. Sudjojono
來源
來源 印尼副總理Adam Malik收藏 (1978-1983年) 1998年10月3日 蘇富比新加坡 編號134 印尼 雅加達 私人收藏
出版
Liem Tjoe Ing, Painting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Adam Malik: Vic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Jakarta, Indonesia, 1979 (illustrated, p. 24)
Museum S. Sudjojono & Galeri Canna, Visible Soul, Jakarta, Indonesia, 2006 (illustrated, p. 402; and on back cover).

拍品專文

1959 年,印尼傑出的現代藝術家蘇佐佐諾與女中音歌手蘿絲.潘達罔吉喜結連理。真切體現其私人情感的繪畫《家前的小路》(Lot 20) 恰巧完成於此時,其亦為拍賣市場中出現的藝術家最早的作品之一。作品如自傳般描繪了藝術家重要的人生篇章,又如同史書般清晰還原了那時的風貌。作品是個人生活和歷史變遷的交織,更不難辨別出蘇佐佐諾佳作中的一貫特色。蘇佐佐諾的貢獻,在於他拓展了印尼獨特的藝術理論及繪畫哲學,與受荷蘭影響的自然主義繪畫風格截然不同,更與殖民主義色彩繪畫大相徑庭。借鑒了梵古的繪畫藝術,蘇佐佐諾開創了一種看似隨意,又注重情感表達的繪畫風格。他堅信,藝術要用靈魂來創作,而作品便是靈魂視覺化的結果。真正的藝術家應該勇於脫離傳統標準和束縛,不應局限自己的創作。筆隨心動,才是藝術的價值,才能繪出不朽的佳作。 畫面中,映入眼簾的是蘇佐佐諾家門前的小路。觀者仿佛進入了藝術家的生活場景,觀望著藝術家的現實世界。在和蘿絲•潘達罔吉相識的前三年,兩人的交往遭到了印尼共產黨內部的反對。但1959 年,兩人還是毅然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出於對政治失望,及周遭藝術人士的背離,蘇佐佐諾和蘿絲•潘達罔吉搬到了雅加達一貧困地區- 周日巴刹。這裡,是兩人人生篇章的新起點,他們一間一間搭建著屬於自己的家園。有時也會因經濟原因迫使修建工程不得不中途暫停。此時的蘇佐佐諾,為了能與愛人私守相伴,也做出了極大的犧牲,更使他瞭解幸福的來之不易得。那時因生計所迫,蘿絲會去教授鋼琴,或為電臺伴奏。蘇佐佐諾則靠替人畫像獲取酬勞,其中一位便是他當時的好朋友,駐蘇聯和波蘭的大使亞當.馬立克先生。儘管生活落魄,保有尊嚴的蘇佐佐諾曾拒絕亞當.馬立克先生的無常資助,僅以賣畫為生。出售的作品中,便有他為馬立克的夫人奈麗.馬立克女士所畫的肖像。也因如此機緣,亞當•馬立克收藏了許多蘇佐佐諾的佳作,包括此次拍賣的作品《家前的小路》。 作品中描繪了一條印尼典型的原始道路,路邊熱帶樹木和灌叢的肆意生長,遮掩了人煙。樹幹上,一段段白色的塗料清晰可見,依稀勾起了對往事的回憶。記憶中的村莊,記憶中道路兩旁的樹木。午後長長的樹影印在路旁,如日晷般告訴了我們,這是來自平常一日某時的場景。記憶中的時刻,隨著時間的變遷,也退卻在如今繁華的都市雅加達中。 《家前的小路》讓人回憶起舊時簡單的生活,在視覺上記錄了一個地區城市化進程中的變遷,也悄然顯現了蘇佐佐諾的生活身影。藝術是在媒介上記錄生活的軌跡。蘇佐佐諾對藝術觀點的先知先覺,也使得其自傳式的繪畫語言以標誌性的方式得以被認同。 畫中唯一的身影似乎有是一名士兵。他身著土黃色的軍服,黑色腰帶伴在腰間,腳踏黑色皮靴,背對畫面,為畫作增添了一絲抹不去的靜謐之感。沿著小路前行,士兵身影漸行漸遠,也默默地離別了蘇佐佐諾和蘿絲剛剛開始組建的家園。1950 年代印尼共產黨統治的社會背景下,士兵的離去也許暗示了蘇佐佐諾意識形態的轉變。《家前的小路》中體現了蘇佐佐諾1950 代一直堅持的社會現實主義繪畫,堪稱經典佳作。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