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1982 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周春芽追隨著同時期藝術家的腳步投入新潮運動,脫離中國傳統學術上的現實主義學派,
取而代之的是注入更多個人詮釋。但其他藝術家專注於改變整體環境,在德國卡塞爾大學攻讀的周春芽,則浸淫於印象
派、立體主義以及表現主義當中,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自己在新表現主義中獨樹一格的特性。
新表現主義,或被稱為「野性青春」浪潮的藝術家們,嘗試以自由的藝術形式去挑戰正統威權,他們採用濃烈的色彩與
快速、廣闊的筆觸。這些抽象又充滿感性的畫作展現了藝術家的主觀感受,而這些作品往往呈現出既複雜又充滿個人主
義的態度。在受到「野性青春」的社會思潮影響之下,引導周春芽跳脫學院派的框架,從本質上實踐在其繪畫作品內。
在1989 年回到中國,面對自己的國家有了新的感受。周春芽開始迷戀上中國文人畫,他還記得:「回到中國,我開
始有系統的學習中國傳統繪畫,並在我的作品中引進傳統中國元素。不同於某些藝術家為了新奇而丟掉框架,我不一樣。
我選擇的主體,所選用的技巧和顏色是不明確的。我是一個想很多的人,在進入下一階段之前我會不斷的反省。我受到
中國傳統的影響很深,不論何時我不會忘記我是誰。雖然西方藝術主宰了我的繪畫風格,不論到裡我還是會說我是一
個中國畫家,因為我依舊保存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從那時候起,周一直試圖以從日常生活經驗和個人反思中所獲得的
情感和高度的個人表現來與傳統中國圖像結合。
在《躺著的人體、黑色的石頭》 (Lot 34) 中,充滿實驗性並刻意的以一種尷尬的姿態將裸體人物置放在畫作中央,觀眾
的視線因此被某種干擾與不確定的感受所支配。而岩石奇特的形狀,如雕塑般並且密實,與裸體人物組合,並以畫筆加
以點綴,更能強烈的發揮其質感,跳脫了文人畫中傳統的平整度,反而喚起了一種充滿興奮與感性的視覺感受,在傳統
中國繪畫中甚為少見。周春芽談到了石頭在中國藝術中所佔的角色,「我常常在想著什麼石頭常常會出現在許多傳統中
國繪畫中。也許石頭表徵的是自然,它堅固穩定以及其紋理象徵了藝術的精神與技巧。」
中國人蒐藏石頭以作為冥想或審美的目的可溯源自漢朝,石頭一直是傳統中國文化審美鑑賞的重要項目。它被恰如其分
地稱之為「文人之石」,這些可移動、自然的石塊被中國文人所讚賞,因其所展現的戲劇性、錯綜複雜的空間、動態、
對比色彩,或相近於神聖的山脈( 圖1)。墨水畫並不會忠實地呈現地景樣貌,在中國文人畫中所詮釋的山石,是以可移
植的縮影來呈現自然的巨大宏偉的景觀,藉以提供逃避現實的冥想狀態,在其中人們可以投射其想像中的大自然 ( 圖2)。
對周春芽來說,山水畫與文人之石有著似的精神,兩者同樣讓藝術家去探索自然,去產生互動,藉以提供沈思和反省。
如同他所說,「當我發想石頭系列時,正在畫文人山水畫。但是我並沒有以傳統中國畫家的方式去感知。也就是說,我
並沒有特別去觀察物質的材料、圖案和形狀,而是根據我自身的經驗與目的去探索,而跳脫這種種反而讓我驚艷。我對
於質地和質地的感覺已經下過很多功夫,我試著,甚至是著迷般的試著去捕捉並思考我們的視覺所感受到的岩石最根深
蒂固的因素是什麼。它們所增益的跟放大的在於其形式的本質;可視化是在他們的本質內容 - 我不需要再多做說明。這
些石頭比起透過概念和方法來觀賞或詮釋來得更加驚人。
周春芽在《躺著的人體、黑色的石頭》中使用了不同的表現技巧,複雜的結構有別於傳統人文畫的平整;從日耳曼新表
現主義角度所呈現堆疊交錯的筆觸提供了紋理的張力,在雕塑完成後,所引起的激烈、興奮與感性的感受鮮少在中國傳
統藝術中發見。周春芽依循着趙無極所留下的足跡,以創新的方式去融合東方文人畫與西方繪畫技巧( 圖3)。《躺著的
人體、黑色的石頭》 再次呈現出中國石畫這種傳統題材,是周春對於他自己的中國文化與美學遺產反思後的一種表現,
而作品所使用的技巧及詮釋層面則受到西方學習的影響,這表明了空靈的文人精神也可以自由徜徉在當代文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