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PHO (Vietnamese, 1907-2001)
畫家黎氏秋肖像

黎譜

細節
黎譜
畫家黎氏秋肖像

油彩 畫布
1935年作
簽名:LE PHO
來源
來源 藝術家於1935年贈予畫中模特兒Le Thi Luu (即現藏者之母親)

拍品專文

首次在藝術市場上曝光的黎譜畫作《畫家黎氏秋肖像》(Lot 3411)對越南藝術來說是一幅非常重要的作品。根據現存的文獻記載,黎譜早期的大型油彩畫布作品數目稀少,極為罕有。三幅油畫作品包括:第一幅是曾刊載於《印度支那三所藝術學院》以及J.F Hubert與C.Noppe合著的《越南藝術》中的畫作《快樂的年齡》(1930年);第二幅是歐洲私人藏家於1996年巴黎拍賣會上競投的《滿大人的妻子》(1931年作);第三幅是巴黎國際大學城東南亞館收藏的大型畫作(1929年作)。 《畫家黎氏秋肖像》顧名思義是第一代越南女藝術家黎氏秋(1911-1988)的肖像。黎氏秋不僅是著名藝術家,更是她同代藝術家的繆斯。黎氏秋於1932年畢業於河內印度支那美術學院,成為越南第一代二十世紀現代畫家。黎氏秋可謂是當時越南藝術壇上唯一一位女藝術家,與畫家黎譜、梅忠恕、阮潘正、武元談、蘇玉雲、Tran Quang Tran、Nguyen Cat Tuong、Pham Hau、阮嘉智等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她更成為了許多藝術朋友的繆斯女神。 比較黎譜其他珍貴的油畫作品,《畫家黎氏秋肖像》堪稱極佳之作,畫作以俐落的線條分割空間,而柔和的色調則淡化了以線條為主導的幾何佈局。 黎譜畫作無意製造聲勢浩大的聲明,它以柔和的音符譜出蘊含時代特徵的樂章。美麗的畫家身上穿著的奧黛也記載了一個小故事:這件衣服是黎氏秋的學妹Nguyen Cat Tuong(Lemur)特別為她縫製的。畫中人的奧黛領部扣著,她的鞋子和帽子是經典的東京(即現今河內市)風格。畫中模特兒優雅地靜坐在沙發上,沙發上方的牆上掛著祖先的畫像,畫面左前方的盆栽隱喻了當時的權勢。 我們必須回歸畫作創作時整個社會政治環境,才能深刻了解作品的獨特價值。1936年黎譜和黎氏秋所身處的越南正處於反思的陣痛中,大眾都對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感到疑惑。黎氏秋面臨現代化和保護傳統的進退維谷之境,迫切思考東西方兩極化的文化:復興或衰退?民族主義或普世主義?被動主義或激進主義?個人主義或從眾主義?而1936年對法國政壇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年:人民陣線於成為領導的政黨,政治風向也轉為社會主義,殖民政權發佈了一個新的公開聲明,聲明中社會對話成為必要的範式。 在那個蓬勃發展的時代,黎譜將模特兒優雅的一刻捕捉了,而畫家的才華也如湧泉匯流,通過繪畫揭示了時代中真實而基本的問題。次年,河內印度支那美術學院的創始人Victor Tardieu逝世,黎譜也搬到巴黎繼續他的工作。正如越南偉大的民族主義領袖潘周楨(1872-1926)在他的詩作《蠟燭》中描寫: 「可是半掩的門任微風吹入……長夜將盡之時,淚水能託付何人?」 文章乃佳士得越南藝術高級顧問Jean-Francois Hubert著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