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G YIN-YUNG
重要私人收藏:丁衍庸水墨作品
丁衍庸

蛙戲蓮塘

細節
丁衍庸
蛙戲蓮塘
水墨 水彩 紙本
約1970年代作
簽名:丁己秋日 丁衍庸 寫
來源
來源 藝術家於1970年代贈予現藏者

拍品專文

丁衍庸與林風眠、關良同為廣東省人,素有「廣東三傑」之稱。 彼此因志趣契投而結成摯友,三人不僅曾於上海共同居住、生活過一段時間,抗戰時期亦同樣跟隨國民政府移居重慶,並共同舉辦過聯展。據林風眠的學生席德進曾敘述,林風眠於1945 年回國立藝專任教時,每週都「同關良、丁衍庸、李可染、趙無極等在課餘常在一起閒聊、賞畫,相互觀摩品評。」丁衍庸與林風眠、關良等人面對當時的藝術主流,逆流而上,渴望發展出中西兼容的中國現代藝術。 丁衍庸的藝術大概可分兩個階段,以1949年從中國大陸,移居香港為分水嶺,前期多著重西畫的發展,後期則把創作重心移至水墨作品。從西畫轉向中國畫,這種「轉向」看似是中國畫的「回歸」,但事實上卻是一種「超越」。丁氏的藝術背景乃傳統西方學院派,在留學日本六年,已深刻了解、掌握西方油畫不同流派的特徵。回國後不久,畫風便出現改變,捨棄寫實而專攻線條之功夫。自1929年丁氏開始收集八大山人、石濤及金農等人的繪畫;與此同時,又開始自學國畫。 丁氏於1949年十月移居香港,改名「丁鴻」,表示南來之意。自1956年開始在香港從事藝術教育工作,1959年更開辦了新亞書院藝術系(今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前身),作育英才三十年,為香港藝術教育奠下重要的基石。本次拍賣之「歷史性私人收藏:丁衍庸水墨作品」為1962年新亞書院四年制藝術系首屆畢業生之部份藏品。藏家於1959-1962年間跟從丁衍庸學習,及後藏家移居至美國仍然保持亦帥亦友的關係。 從1920年代至1970年代,不斷地循著「時代性」、「民族性」及「個性」的方向,有系統地演化。這個創作歷程包含了對西方野獸派色彩、空間理論的咀嚼、八大山人的大寫意繪畫風格的研究,以至後期對中國古代玉璽、原始文化的探索。丁氏認為藝術最可貴的力量就是簡單而直接的方式表達情感,因此力拒諸多理性的想法,竭力追溯原始及原生藝術中的簡潔性,以表現人類複雜的情感。丁氏對八大山人(朱耷)推祟備至,認為八大山人以精簡的筆法、構圖來傳遞繪畫的基本精神,甚至在三百年前已奠定了現代藝術精神的基礎,比西方現代主義提出簡單的手段更具前曕性。丁氏在其傳統水墨畫探索,企圖把八大山人簡練的精神,融會西方現代藝術的元素,如重視精神表現,結構簡略,變形和誇張和一定程度的審醜性。這種融和中西的大寫意水墨畫深刻表現在丁氏豐富的繪畫題材:包括人物、花鳥、草蟲、人物及山水等。 《無題(鳥)》(Lot 3627)、《白菜及蟀蟋》(Lot 3626)、《知了》;《花和蟲》;《九月桂花》;《竹》;及《青蛙》(Lot 3628)表現藝術家充分掌握中國水墨之神韻,通過觀察,提煉出物像的特徵,以簡練流暢的線條呈現,大面績的留白,為作品留下一個冥想的空間,充滲透生活趣味。青蛙可說是丁氏最凸出的自創題材之一,寥寥數筆繪成大眼和大咀。《蛙戲蓮塘》(Lot 3622)中,丁衍庸故意誇張青蛙的眼睛和頭的比例,把身體縮小,同時拉長腿部的線條,從而加強青蛙的動態。荷花修長流暢的花枝引導觀者的視線遊走整幅作品,丁衍庸成功把八大山人的孤高,演化成幽默的生活點滴。 丁衍庸喜歡看中國戲曲,他從戲曲文學找到中國傳統視覺藝術的精髓,啟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丁氏念念不忘幼時看戲後,即馬上塗畫戲中人物的片段,他認為兒童天真的畫法最能表現藝術的原始美感。除此之外,釋道人物如佛陀、八仙、羅漢、鍾馗等也是他喜愛的題材。《鍾馗像》(Lot 3630) 中把驅魔真君鍾馗的身體壓縮,廣闊的肩膀與鍾馗手中的魔鬼成強烈對比,畫作充滿天真童稚的藝術趣味。《鍾馗嫁妹》(Lot 3626)敍述了鍾馗趕到陽間,從惡霸手中搶回妹妹,並把妹妹嫁給與他同時進京考試的同學杜平的故事。丁氏捨棄人物的細節,抽取最富表現力的部份,予以創造,加強了整個畫面的故事性。八大山人把物像的精神意簡言賅地表現在多變的線條上,而丁衍庸則成功承存17世紀發展出來的概念,繼而進一步加入色彩元素,色彩、線條在丁氏油畫中相互配合,成就了「穿梭古今、跨越東西」的20世紀中國現代藝術。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