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趙無極出身於中國北方,成長於南方, 爾後旅居法國,繪畫風格由內省而外露,除了受自中國水墨的薰陶外,更打破西方繪畫抽象技法的格局,為貫穿東西、結合東方底蘊及西方抽象繪畫技巧的創作大師。一九四八年前往法國結交多位在藝壇上頗具影響力的抽象繪畫藝術家,他早期以寫實繪畫造就深厚的繪畫功力,除了以自然為師,取自心法外 ,並開始沉澱東方美學的精華,探索西方抽象技法的精神。一九五八年以後,畫作風格由具象轉而抽象,筆觸肆放不拘,筆跡更形拉長,筆劃粗矌,運筆速度更加快速。更重要的是,他開始將作品的完成日期寫在畫作後面,並以之命題不干擾觀者觀畫時的想像空間。
作品《14.03.60》(Lot 1) 完成於1960年3月14 日,為趙無極由具象轉為抽象的代表創作。作品限制在三色之中,畫面左方以表現力量的深棕色與黑色細筆強調深度與廣度,並予人沉穩之感,畫面結構以左上右下拉低的走動態勢引導觀者將目光投射左方並以此帶往上方無限延伸;畫面右方則以近乎白色暈染,表現氣韻與流動的氛圍,彷彿運速中所產生的氣流佈滿畫面,使觀者產生如快速拍動中的羽翼景象,由此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觀看整體作品,細緻筆觸錯落在揮灑的粗筆之中,揮動中的羽翼翎毛在快速的筆法皴擦中展現,整體看來猶如展翅滑翔的飛鳥俯衝天際。東方山水是趙無極創作的繪畫基底,是其不同於西方抽象繪畫的主要關鍵。自幼受到南方山水的沐浴薰陶,中國水墨的氛圍自然融入畫中,作品奠基於中國山水而幻化於無形。南宋畫僧牧溪的水墨作品《瀟湘八景圖》(圖1) 遠山飄渺,淡墨氤氳,霧靄迷離,趙無極則以渺渺氣韻以襯托中國山水更進一步地展現東方山水氣勢。除此之外,纖細、流暢筆劃則與粗曠筆觸並置於畫面中,不但將南宋畫家馬麟的《芳春雨霽》(圖2)淋漓發揮,展現細微畫面,更同時以西方抽象技法展現東方山水的多方風情。形成近看枝椏交錯,遠看山嵐繚繞,整體看來似近又遠,遠山環繞,又有樹椏骨幹交錯於山水之間。
趙無極不斷追求自然內蘊,以抽象技法紓意眼觀、心中的景象。他探索內蘊的宇宙意義,打破畫面空間,展現筆觸所暗蘊的表現力,著重色彩和筆觸交融際會所產生的氣氛,以此激起觀者心中對大自然的強力感受。趙無極的作品為觀者帶來主觀感受,又富含客觀想像,感受中直見表象,想像中忽見抽象,不斷存菁東西美學,展現二十世紀以來東西藝術交流的巔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