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趙無極
北風
油彩 畫布
1956年作
簽名:無極ZAO
來源
美國 紐約 克勒曼畫廊 現藏者之家屬約於1960年購自上述畫廊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線條,向來在趙無極的繪畫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有別於六十年代以降倘若開天闢地的大起落粗獷線條,創作於1956年的《北風》(Lot 3),其中蜿蜒而行的黑色線條,既像是古代器物上鑿刻的金文印記(圖1),又依稀可見宛如人、獸、鳥般遊走的模糊意象,這些似文字非文字,似具象又似抽象的線性表現,是趙無極自1954年創作決定性的《風》一作之後,在往後的四年之間主要的藝術形式與創作核心,美術史學家將這段重要的創作歷變梳理歸結,稱為《甲骨文系列》。 甲骨文這個古老的文字符號,以直觀而又單純的象形基礎,發展成文字系統,不僅乘載著千古文明的初始,也為中國美術中「書畫同源」的傳統,植入了盤根若磬的美學基因,更為遠在異鄉探尋創作靈思的趙無極,指出一個新的途徑──讓其在回歸探溯東方本質的同時,卻又不流於賣弄東方情調的媚俗。甲骨文本身來自於符號,具備了高度的視覺象徵性,是人類自亙古以來,最原始的溝通與表達,挾帶超越不同地域、種族、語言、文化等種種差异的強大力量。它既不全然屬於東方,也不完全屬於西方,而是屬於全人類的遠古印記;這股力量所具備的超然普世性,深化了趙無極的藝術本質,同時期的美國抽象表現藝術家戈特力伯也曾以北美原住民的象形符號為靈感,進行一系列充滿了原始能量又具歷史感的作品(圖2),或也能與趙無極的《甲骨文系列》互為呼應。《北風》中若似甲骨文般的線條在畫布上隨興遊走,筆畫若斷若續的文字符號被拆解開來,懸浮在空中飄散、聚合。趙無極所自創的符號,已超越文字作為指象載體的功能,進而探求在繪畫形式中將漢字本身結構所具有美感的全然釋放。 細細品味《北風》,其中獨具魅力的色彩運用及緻密的層次鋪陳,賦予了每一吋畫布鮮活的生命力,不斷推演、分裂、重組,再生出令人動容激賞的微觀宇宙,不禁讓人折服於趙無極精湛的空間經營及卓越技法。作品整體背景色彩以暖褐色調為主,由下至上蘊含了棕赭、黃褐、粉橘、灰以及白色等,層層遞變。細密疊置的色彩層次,形成一種起伏錯落的動感印象,引領觀者的視線先向橫幅望去,一片坦闊、沉穩的土褐色大地倏然而現,在人們眼前突然舒展了開來;接著,再向上隨著垂直層次漸趨輕柔的顏色鋪陳,在畫面上方倘若形成了一股雲氣繚繞、煙嵐裊裊而昇的蒼茫天色。焦黑皴筆的符號及線條在中心處集結,騰躍在空中,宛若懸浮於山嵐霧氣中的孤樹 (圖3),亦彷彿是透納筆下聳入雲霄的濤天駭浪(圖4)。穿梭於符號間的朱紅渲染、從天而降的一縷飛白,甚或是幾抹小小的銘黃和土耳其藍,更為縱深的空間點綴出無限的生氣。《北風》中時而濃陳、時而柔潤的互色迭起,於趙無極的巧筆之下,遞嬗出饒富動感的色彩節奏,因而造就了整體作品氣韻傳遞與流動。 當趙無極不再受到描繪客觀自然的沉重束縛,深邃靈動的空間感在畫面上自然浮現,這樣的昇華,似乎也超脫了時間的藩籬,瞬間讓觀者跌入一個不可辨識的無人之境,在他的畫布上,神遊感受遠古太初渾沌未開的原始與純粹。若再深入探尋《北風》其中佈局的美感及其韻味,即可看到趙無極在五十年代中後期擺渡於甲骨文與抽象的歷程中,以西方的油彩畫布,為中國傳統繪畫數千年來所重視的「氣韻生動」審美形式,作出了既貼切又誠摯的傳承演繹,在其創作早期即能有此成就,同輩藝術家中應也只有朱德群的藝術成就可以相媲。趙無極在此不僅以看似抽象的符號傳達出渾厚的情緒力量,更透過山水畫的佈局與觀點豐富了抽象藝術的美學內涵與向度。《北風》一作圓熟而完整的表現度,劃記了趙無極《甲骨文系列》所集結的大成,堪稱此時期重要代表作。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