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趙無極
10.11.58-30.12.70
油彩 畫布
1958-1970年作
簽名:無極ZAO;ZAO WOU-KI
來源
法國 巴黎 法蘭西畫廊 墨西哥 私人收藏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Jean Leymarie, Zao Wou-Ki, Documentation by Françoise Marquet, Hier et Demain Editions, Paris, France and Ediciones Polígrafa, Barcelona, Spain, 1978 (illustrated, plate 160, p. 212).
Jean Leymarie, Zao Wou-Ki,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New York, USA, 1979 (illustrated, plate 160, p. 212).
Jean Leymarie, Zao Wou-Ki, Ediciones Poligrafa, Barcelona, Spain. Documentation by Françoise Marquet, 1986 (illustrated, plate 160, p. 212).
Daniel Abadie & Martine Contensou, Zao Wou-Ki, Ediciones Polígrafa, Barcelona, Spain, 1989 (illustrated, plate 40).
展覽
Neuchâtel, Switzerland, Art and History Museum, Zao Wou-Ki, 1973
Paris, France, Galerie de France, Zao Wou-Ki 1971-1975, 1975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趙無極於杭州美專求學時期(1935-1941),在中西合併的藝術訓練下,追求的是印象派的明朗與輕快。1948年赴法國之前,他「只有一些介紹印象派的小畫冊,聽說過塞尚,但不知道有立體派,只知道畢卡索」。直到1985年,趙無極再見當初一同習畫於杭州美專的同學時才發現,自從他離開中國後,他們「未曾改變,還在學習馬蒂斯和畢卡索」。因而他感嘆道:「其實,誰能了解,我花了多少時間來傾聽、消化塞尚、馬蒂斯,然後再回頭、尋找我們傳統中我認為最美的唐、宋繪畫。整整五十年的功夫!」。 1950年代中期,趙無極轉以抽象手法展現畫中的敘事性內容,在他看來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漸進過程,曾說:「我並沒有刻意如此,將畫抽離現實是自然而產生的一種必要。」藝術家所要抽離的現實,在於對風景與人物等具象題材抒情式的描寫,取而代之的是想像的甲骨文字形,以自創符號的線性書寫,寄寓生命轉折中難以抒發的感懷。1950年代末,他逐漸脫離短暫的甲骨文時期,開始走向全然的抽象繪畫,以更為宏觀的方式表達他內在世界的轉變。如友人程抱一所說,這是一個「結束了塵世系列的新階段」,總結前期對具象題材的摹寫與象徵符號的使用,從可意會或具暗示性的繪畫語彙,過渡到在意義上更為抽象的表現方式。 1958年他開始僅以完成的日期為畫作命名,至1960年代,趙無極自言繪畫有了「具體的成果」,使他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自1958以至1970年,《10.11.58-30.12.70》(Lot 4) 歷時12年始完成,起始於趙無極結束摸索階段的集大成時期,承載著他1950年代繪畫的具體成果。無彩度的黑與白堆砌出多層次的色相變化,以黑代表虛無之境界,以白示意希望與光明,不僅復興東方傳統中適意而非再現的生命之氣,更在光影之間進行了一場東方與西方詩性的對話。 《10.11.58-30.12.70》在中國繪畫的傳承上,成功傳達了其所追求的「氣韻生動」。而根據王季遷先生,「生動」的傳達建立於各種要素的組合上,如黑與白、有與無等。這些組合是自然的創造,並非刻意的安排;這種感覺不但是活的,也是動的。《10.11.58-30.12.70》在長時間的繪畫過程中不停地修改與增減,使其產生了與西方抽象繪畫截然不同的特性。不同於波拉克遍及全面(allover)的平面性 (圖1),趙無極表現了中國繪畫獨有的「生發中」。一如高居翰所言,黃公望畫中的「皴線與輪廓相雜,山石疊加在坡面皴紋之上,山體分塊與質面肌理相互衝突等特殊結果 ,非但沒有妨礙到山水結構的表達,反而奇妙地賦予此山水一種『生發中』的造化運行感,為山水之內在生命作了一個全新的視覺詮釋」(圖2)。 趙無極在反思自身文化根源之外,同時汲取西方藝術對光線與陰影的意識與表現。從十七世紀的林布蘭到十九世紀的泰納,以至印象派畫家,西方繪畫對於光線的觀察與演繹,影響趙無極在畫中置入抽象的光源。塞尚畫中灑落自樹葉縫隙中波動的光影,照映在山間岩塊並反射至觀者眼中;我們似乎能夠從《10.11.58-30.12.70》中看到同樣的光線,以更為隱含的方式自畫面流瀉而出。1959年,趙無極在巴黎買下一座倉庫,由喬治‧左哈奈改建成工作室;工作室並未設計對外開敞的窗戶,僅有專門用來採光的玻璃屋頂,養分般的供給他從上而下的自然光源,並使他得以創作大幅作品。觀者因而可見《10.11.58-30.12.70》中撥雲見日般的光線,發散自趙無極在1960年代所追尋「放光的中心點」,觸發了我們對於畫面暗處色塊與空間的種種臆測,更總結了趙無極1960年代的繪畫,一如他所說:「技術層面的問題已不存在,我可以放手作畫,隨心所欲,大幅畫布使我必須與空間搏鬥,不但要填滿它,還要給它生命,把我完全投注其中。」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