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歷經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創作風格遞變與重要突破,趙無極在1960年代全然躍入了抽象表達無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讓筆刷、色彩及想像力自由馳騁於無人可及的境地。此時期的作品,以氣勢恢弘的磅礡構圖以及迅捷剛健的筆勢見長,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國書法的氣韻精神(圖1),清晰地展現出趙無極雖身處法國,卻與東方美學傳統一脈相承的內在思維。作品中傳遞出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突破了語言和地域的隔閡與限制,在巴黎畫壇中也備受同輩藝術家如哈同或馬內榭的推崇,如此鮮明且獨樹一格的風格確立,決定性地標誌著趙無極在現代美術史上自此不可撼動的地位。在這段時間裡的創作中,趙無極以行雲流水般的油彩線性揮灑,來捕捉脫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時,往往選用了紅、藍、黃等絢麗的色彩,作為統合畫面的主色調;自1964年起,藝術家在背景用色上卻出現了顯著的轉變,他開始選用沉穩的褐色調,這樣的試煉在1965到1966年間達到了高峰,在色彩運用上力求簡約,著重於構圖與筆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這個階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維於《山水訣》曾言:「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闡明了水墨畫在中國審美系統中的重要性。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始於唐代,盛於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觀念背後高度的單純性與象徵性,自此深植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強調以筆法為主導,將看似單純的墨色,在極度簡練的色彩使用挑戰中,探究出「黑、白、濃、淡、乾、濕」六彩之間絕妙的細微變化,將力圖打造出無限深遠的山水意境。趙無極在《11.03.65》中,也一採低限的色彩組合,以單純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暢地奔馳於一片土褐色的溫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闊斧地以筆刷沾以赭黑色顏料,倏忽刷寫,揮灑出一道道粗細相間的墨線,畫面左方大筆刷出粗黑的濃陳線條,充滿了蒼勁的運腕力道,為畫面注入蓬勃的生氣,也為整體視覺的動態與架構佈下了主幹。同時期於巴黎創作的女性藝術家瓊.米丘在線條表現上,可與趙無極此處的精微表達互為參照(圖2)。
趙無極千變萬化的運筆,讓簡單的色彩組合也顯得絲毫不單調,大量的焦黑乾筆,配襯著幾許畫龍點睛的飛白,騰躍出令人為之欣喜的空間層次感。乾焦的筆鋒在畫布上橫豎飛舞,創造出猶如書法筆勢般耐人尋味的韻律,於每個側、勒、努、趯、策、掠的轉圜間,揮灑出皴擦、暈染、濃淡、枯潤的色調及技法變化,交織成緻密的視覺節奏;筆觸間相互不斷衝撞、呼應的對話,充滿視覺張力,更激盪出天地渾沌間反覆流轉不息的無盡觀賞意趣。
畫面上每道運筆的起、承、轉、合態勢之間,將趙無極自幼積累的深厚書法根基展露無遺,他的祖父曾經告訴他,唯有能傳達感情的書法,才能算是藝術。而透過《11.03.65》的觀看經驗,我們也看到了藝術家如何將用筆的動勢以及其內心的遐思脈動做出緊密的結合,在平和與激昂的運筆起伏間,完美體現先人所倡「意在筆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經由線條、色彩反璞歸真的純粹抽象表現,趙無極成功地延承中國傳統的筆韻墨趣,以現代繪畫觀點重新賦予新義並推向了嶄新的境界。
歷經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創作風格遞變與重要突破,趙無極在1960年代全然躍入了抽象表達無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讓筆刷、色彩及想像力自由馳騁於無人可及的境地。此時期的作品,以氣勢恢弘的磅礡構圖以及迅捷剛健的筆勢見長,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國書法的氣韻精神(圖1),清晰地展現出趙無極雖身處法國,卻與東方美學傳統一脈相承的內在思維。作品中傳遞出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突破了語言和地域的隔閡與限制,在巴黎畫壇中也備受同輩藝術家如哈同或馬內榭的推崇,如此鮮明且獨樹一格的風格確立,決定性地標誌著趙無極在現代美術史上自此不可撼動的地位。在這段時間裡的創作中,趙無極以行雲流水般的油彩線性揮灑,來捕捉脫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時,往往選用了紅、藍、黃等絢麗的色彩,作為統合畫面的主色調;自1964年起,藝術家在背景用色上卻出現了顯著的轉變,他開始選用沉穩的褐色調,這樣的試煉在1965到1966年間達到了高峰,在色彩運用上力求簡約,著重於構圖與筆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這個階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維於《山水訣》曾言:「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闡明了水墨畫在中國審美系統中的重要性。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始於唐代,盛於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觀念背後高度的單純性與象徵性,自此深植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強調以筆法為主導,將看似單純的墨色,在極度簡練的色彩使用挑戰中,探究出「黑、白、濃、淡、乾、濕」六彩之間絕妙的細微變化,將力圖打造出無限深遠的山水意境。趙無極在《11.03.65》中,也一採低限的色彩組合,以單純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暢地奔馳於一片土褐色的溫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闊斧地以筆刷沾以赭黑色顏料,倏忽刷寫,揮灑出一道道粗細相間的墨線,畫面左方大筆刷出粗黑的濃陳線條,充滿了蒼勁的運腕力道,為畫面注入蓬勃的生氣,也為整體視覺的動態與架構佈下了主幹。同時期於巴黎創作的女性藝術家瓊.米丘在線條表現上,可與趙無極此處的精微表達互為參照(圖2)。
趙無極千變萬化的運筆,讓簡單的色彩組合也顯得絲毫不單調,大量的焦黑乾筆,配襯著幾許畫龍點睛的飛白,騰躍出令人為之欣喜的空間層次感。乾焦的筆鋒在畫布上橫豎飛舞,創造出猶如書法筆勢般耐人尋味的韻律,於每個側、勒、努、趯、策、掠的轉圜間,揮灑出皴擦、暈染、濃淡、枯潤的色調及技法變化,交織成緻密的視覺節奏;筆觸間相互不斷衝撞、呼應的對話,充滿視覺張力,更激盪出天地渾沌間反覆流轉不息的無盡觀賞意趣。
畫面上每道運筆的起、承、轉、合態勢之間,將趙無極自幼積累的深厚書法根基展露無遺,他的祖父曾經告訴他,唯有能傳達感情的書法,才能算是藝術。而透過《11.03.65》的觀看經驗,我們也看到了藝術家如何將用筆的動勢以及其內心的遐思脈動做出緊密的結合,在平和與激昂的運筆起伏間,完美體現先人所倡「意在筆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經由線條、色彩反璞歸真的純粹抽象表現,趙無極成功地延承中國傳統的筆韻墨趣,以現代繪畫觀點重新賦予新義並推向了嶄新的境界。
歷經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創作風格遞變與重要突破,趙無極在1960年代全然躍入了抽象表達無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讓筆刷、色彩及想像力自由馳騁於無人可及的境地。此時期的作品,以氣勢恢弘的磅礡構圖以及迅捷剛健的筆勢見長,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國書法的氣韻精神(圖1),清晰地展現出趙無極雖身處法國,卻與東方美學傳統一脈相承的內在思維。作品中傳遞出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突破了語言和地域的隔閡與限制,在巴黎畫壇中也備受同輩藝術家如哈同或馬內榭的推崇,如此鮮明且獨樹一格的風格確立,決定性地標誌著趙無極在現代美術史上自此不可撼動的地位。在這段時間裡的創作中,趙無極以行雲流水般的油彩線性揮灑,來捕捉脫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時,往往選用了紅、藍、黃等絢麗的色彩,作為統合畫面的主色調;自1964年起,藝術家在背景用色上卻出現了顯著的轉變,他開始選用沉穩的褐色調,這樣的試煉在1965到1966年間達到了高峰,在色彩運用上力求簡約,著重於構圖與筆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這個階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維於《山水訣》曾言:「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闡明了水墨畫在中國審美系統中的重要性。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始於唐代,盛於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觀念背後高度的單純性與象徵性,自此深植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強調以筆法為主導,將看似單純的墨色,在極度簡練的色彩使用挑戰中,探究出「黑、白、濃、淡、乾、濕」六彩之間絕妙的細微變化,將力圖打造出無限深遠的山水意境。趙無極在《11.03.65》中,也一採低限的色彩組合,以單純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暢地奔馳於一片土褐色的溫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闊斧地以筆刷沾以赭黑色顏料,倏忽刷寫,揮灑出一道道粗細相間的墨線,畫面左方大筆刷出粗黑的濃陳線條,充滿了蒼勁的運腕力道,為畫面注入蓬勃的生氣,也為整體視覺的動態與架構佈下了主幹。同時期於巴黎創作的女性藝術家瓊.米丘在線條表現上,可與趙無極此處的精微表達互為參照(圖2)。
趙無極千變萬化的運筆,讓簡單的色彩組合也顯得絲毫不單調,大量的焦黑乾筆,配襯著幾許畫龍點睛的飛白,騰躍出令人為之欣喜的空間層次感。乾焦的筆鋒在畫布上橫豎飛舞,創造出猶如書法筆勢般耐人尋味的韻律,於每個側、勒、努、趯、策、掠的轉圜間,揮灑出皴擦、暈染、濃淡、枯潤的色調及技法變化,交織成緻密的視覺節奏;筆觸間相互不斷衝撞、呼應的對話,充滿視覺張力,更激盪出天地渾沌間反覆流轉不息的無盡觀賞意趣。
畫面上每道運筆的起、承、轉、合態勢之間,將趙無極自幼積累的深厚書法根基展露無遺,他的祖父曾經告訴他,唯有能傳達感情的書法,才能算是藝術。而透過《11.03.65》的觀看經驗,我們也看到了藝術家如何將用筆的動勢以及其內心的遐思脈動做出緊密的結合,在平和與激昂的運筆起伏間,完美體現先人所倡「意在筆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經由線條、色彩反璞歸真的純粹抽象表現,趙無極成功地延承中國傳統的筆韻墨趣,以現代繪畫觀點重新賦予新義並推向了嶄新的境界。
歷經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創作風格遞變與重要突破,趙無極在1960年代全然躍入了抽象表達無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讓筆刷、色彩及想像力自由馳騁於無人可及的境地。此時期的作品,以氣勢恢弘的磅礡構圖以及迅捷剛健的筆勢見長,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國書法的氣韻精神(圖1),清晰地展現出趙無極雖身處法國,卻與東方美學傳統一脈相承的內在思維。作品中傳遞出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突破了語言和地域的隔閡與限制,在巴黎畫壇中也備受同輩藝術家如哈同或馬內榭的推崇,如此鮮明且獨樹一格的風格確立,決定性地標誌著趙無極在現代美術史上自此不可撼動的地位。在這段時間裡的創作中,趙無極以行雲流水般的油彩線性揮灑,來捕捉脫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時,往往選用了紅、藍、黃等絢麗的色彩,作為統合畫面的主色調;自1964年起,藝術家在背景用色上卻出現了顯著的轉變,他開始選用沉穩的褐色調,這樣的試煉在1965到1966年間達到了高峰,在色彩運用上力求簡約,著重於構圖與筆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這個階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維於《山水訣》曾言:「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闡明了水墨畫在中國審美系統中的重要性。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始於唐代,盛於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觀念背後高度的單純性與象徵性,自此深植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強調以筆法為主導,將看似單純的墨色,在極度簡練的色彩使用挑戰中,探究出「黑、白、濃、淡、乾、濕」六彩之間絕妙的細微變化,將力圖打造出無限深遠的山水意境。趙無極在《11.03.65》中,也一採低限的色彩組合,以單純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暢地奔馳於一片土褐色的溫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闊斧地以筆刷沾以赭黑色顏料,倏忽刷寫,揮灑出一道道粗細相間的墨線,畫面左方大筆刷出粗黑的濃陳線條,充滿了蒼勁的運腕力道,為畫面注入蓬勃的生氣,也為整體視覺的動態與架構佈下了主幹。同時期於巴黎創作的女性藝術家瓊.米丘在線條表現上,可與趙無極此處的精微表達互為參照(圖2)。
趙無極千變萬化的運筆,讓簡單的色彩組合也顯得絲毫不單調,大量的焦黑乾筆,配襯著幾許畫龍點睛的飛白,騰躍出令人為之欣喜的空間層次感。乾焦的筆鋒在畫布上橫豎飛舞,創造出猶如書法筆勢般耐人尋味的韻律,於每個側、勒、努、趯、策、掠的轉圜間,揮灑出皴擦、暈染、濃淡、枯潤的色調及技法變化,交織成緻密的視覺節奏;筆觸間相互不斷衝撞、呼應的對話,充滿視覺張力,更激盪出天地渾沌間反覆流轉不息的無盡觀賞意趣。
畫面上每道運筆的起、承、轉、合態勢之間,將趙無極自幼積累的深厚書法根基展露無遺,他的祖父曾經告訴他,唯有能傳達感情的書法,才能算是藝術。而透過《11.03.65》的觀看經驗,我們也看到了藝術家如何將用筆的動勢以及其內心的遐思脈動做出緊密的結合,在平和與激昂的運筆起伏間,完美體現先人所倡「意在筆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經由線條、色彩反璞歸真的純粹抽象表現,趙無極成功地延承中國傳統的筆韻墨趣,以現代繪畫觀點重新賦予新義並推向了嶄新的境界。
歷經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創作風格遞變與重要突破,趙無極在1960年代全然躍入了抽象表達無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讓筆刷、色彩及想像力自由馳騁於無人可及的境地。此時期的作品,以氣勢恢弘的磅礡構圖以及迅捷剛健的筆勢見長,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國書法的氣韻精神(圖1),清晰地展現出趙無極雖身處法國,卻與東方美學傳統一脈相承的內在思維。作品中傳遞出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突破了語言和地域的隔閡與限制,在巴黎畫壇中也備受同輩藝術家如哈同或馬內榭的推崇,如此鮮明且獨樹一格的風格確立,決定性地標誌著趙無極在現代美術史上自此不可撼動的地位。在這段時間裡的創作中,趙無極以行雲流水般的油彩線性揮灑,來捕捉脫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時,往往選用了紅、藍、黃等絢麗的色彩,作為統合畫面的主色調;自1964年起,藝術家在背景用色上卻出現了顯著的轉變,他開始選用沉穩的褐色調,這樣的試煉在1965到1966年間達到了高峰,在色彩運用上力求簡約,著重於構圖與筆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這個階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維於《山水訣》曾言:「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闡明了水墨畫在中國審美系統中的重要性。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始於唐代,盛於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觀念背後高度的單純性與象徵性,自此深植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強調以筆法為主導,將看似單純的墨色,在極度簡練的色彩使用挑戰中,探究出「黑、白、濃、淡、乾、濕」六彩之間絕妙的細微變化,將力圖打造出無限深遠的山水意境。趙無極在《11.03.65》中,也一採低限的色彩組合,以單純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暢地奔馳於一片土褐色的溫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闊斧地以筆刷沾以赭黑色顏料,倏忽刷寫,揮灑出一道道粗細相間的墨線,畫面左方大筆刷出粗黑的濃陳線條,充滿了蒼勁的運腕力道,為畫面注入蓬勃的生氣,也為整體視覺的動態與架構佈下了主幹。同時期於巴黎創作的女性藝術家瓊.米丘在線條表現上,可與趙無極此處的精微表達互為參照(圖2)。
趙無極千變萬化的運筆,讓簡單的色彩組合也顯得絲毫不單調,大量的焦黑乾筆,配襯著幾許畫龍點睛的飛白,騰躍出令人為之欣喜的空間層次感。乾焦的筆鋒在畫布上橫豎飛舞,創造出猶如書法筆勢般耐人尋味的韻律,於每個側、勒、努、趯、策、掠的轉圜間,揮灑出皴擦、暈染、濃淡、枯潤的色調及技法變化,交織成緻密的視覺節奏;筆觸間相互不斷衝撞、呼應的對話,充滿視覺張力,更激盪出天地渾沌間反覆流轉不息的無盡觀賞意趣。
畫面上每道運筆的起、承、轉、合態勢之間,將趙無極自幼積累的深厚書法根基展露無遺,他的祖父曾經告訴他,唯有能傳達感情的書法,才能算是藝術。而透過《11.03.65》的觀看經驗,我們也看到了藝術家如何將用筆的動勢以及其內心的遐思脈動做出緊密的結合,在平和與激昂的運筆起伏間,完美體現先人所倡「意在筆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經由線條、色彩反璞歸真的純粹抽象表現,趙無極成功地延承中國傳統的筆韻墨趣,以現代繪畫觀點重新賦予新義並推向了嶄新的境界。
歷經1950年代多次微妙的創作風格遞變與重要突破,趙無極在1960年代全然躍入了抽象表達無限的探索可能,恣意讓筆刷、色彩及想像力自由馳騁於無人可及的境地。此時期的作品,以氣勢恢弘的磅礡構圖以及迅捷剛健的筆勢見長,直探宋代山水和中國書法的氣韻精神(圖1),清晰地展現出趙無極雖身處法國,卻與東方美學傳統一脈相承的內在思維。作品中傳遞出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突破了語言和地域的隔閡與限制,在巴黎畫壇中也備受同輩藝術家如哈同或馬內榭的推崇,如此鮮明且獨樹一格的風格確立,決定性地標誌著趙無極在現代美術史上自此不可撼動的地位。在這段時間裡的創作中,趙無極以行雲流水般的油彩線性揮灑,來捕捉脫略形似的自然之同時,往往選用了紅、藍、黃等絢麗的色彩,作為統合畫面的主色調;自1964年起,藝術家在背景用色上卻出現了顯著的轉變,他開始選用沉穩的褐色調,這樣的試煉在1965到1966年間達到了高峰,在色彩運用上力求簡約,著重於構圖與筆意的探求,《11.03.65》(Lot 5)正是這個階段的代表力作。
唐代王維於《山水訣》曾言:「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闡明了水墨畫在中國審美系統中的重要性。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始於唐代,盛於宋元,「墨即是色」的技法及觀念背後高度的單純性與象徵性,自此深植中國傳統美學的核心。強調以筆法為主導,將看似單純的墨色,在極度簡練的色彩使用挑戰中,探究出「黑、白、濃、淡、乾、濕」六彩之間絕妙的細微變化,將力圖打造出無限深遠的山水意境。趙無極在《11.03.65》中,也一採低限的色彩組合,以單純的黑、灰、白三色,或聚或散,流暢地奔馳於一片土褐色的溫暖大地之上。首先,他大刀闊斧地以筆刷沾以赭黑色顏料,倏忽刷寫,揮灑出一道道粗細相間的墨線,畫面左方大筆刷出粗黑的濃陳線條,充滿了蒼勁的運腕力道,為畫面注入蓬勃的生氣,也為整體視覺的動態與架構佈下了主幹。同時期於巴黎創作的女性藝術家瓊.米丘在線條表現上,可與趙無極此處的精微表達互為參照(圖2)。
趙無極千變萬化的運筆,讓簡單的色彩組合也顯得絲毫不單調,大量的焦黑乾筆,配襯著幾許畫龍點睛的飛白,騰躍出令人為之欣喜的空間層次感。乾焦的筆鋒在畫布上橫豎飛舞,創造出猶如書法筆勢般耐人尋味的韻律,於每個側、勒、努、趯、策、掠的轉圜間,揮灑出皴擦、暈染、濃淡、枯潤的色調及技法變化,交織成緻密的視覺節奏;筆觸間相互不斷衝撞、呼應的對話,充滿視覺張力,更激盪出天地渾沌間反覆流轉不息的無盡觀賞意趣。
畫面上每道運筆的起、承、轉、合態勢之間,將趙無極自幼積累的深厚書法根基展露無遺,他的祖父曾經告訴他,唯有能傳達感情的書法,才能算是藝術。而透過《11.03.65》的觀看經驗,我們也看到了藝術家如何將用筆的動勢以及其內心的遐思脈動做出緊密的結合,在平和與激昂的運筆起伏間,完美體現先人所倡「意在筆先、物我合一」的概念;另外,更經由線條、色彩反璞歸真的純粹抽象表現,趙無極成功地延承中國傳統的筆韻墨趣,以現代繪畫觀點重新賦予新義並推向了嶄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