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常玉
斑馬
油彩 畫布
約1930-1940年代作
簽名:玉 SANYU
來源
法國 巴黎 亨利.皮爾.候謝 法國 巴黎 尚.克勞德.希耶戴 現藏者直接購自上述藏家
出版
Yageo Foundation, Rita Wong and Lin & Ken Art Publications, Sanyu: Catalogue Raisonné - Oil Paintings, Taipei, Taiwan, 2001 (illustrated, plate 192, p. 313).
Rita I-Wong (ed.), The Li Ching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Sanyu Catalogue Raisonné: Oil Paintings Volume II, Taipei, Taiwan, 2011 (illustrated, plate 192, p. 138).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1929年,徐志摩致劉海粟信中念念不忘常玉答應送他的「馬」畫,縱然當年的馬畫如今已不可考,我們仍可得知早在1926年時,常玉家中牆上已掛有「線條古拙的漢馬」一畫。而後常玉時以平塗、時以大筆刷出荒漠般的背景,呈現看來格外渺小無助的動物們,一方面反映了1930年代後,由錦衣玉食到孓然一身的心態轉變,從而以象外之意聊寫胸中逸氣。友人艾爾貝.達昂(Albert Dahan)追憶,常玉曾手指所畫的動物而對他說:「這就是我。」 他的動物題材幽默而深刻,反映了藝術家對世界的獨特觀察與想像,在免除了日常生活的喧囂特質後,成為藝術家自身的內在寫照。 常玉的「化簡與再化簡」表現於線條的使用之外,成為以低限的色彩配置建構出空間的前後關係。一如老子所言「五色令人目盲」,紛亂的色彩能使畫面失去重點,常玉以簡約的淺粉色、白色、及黑色,構成其1930年代的油畫特色。《斑馬》即以背景的黑、身軀的白、以及條紋的淺粉色作為畫面的主要基調。左右兩端的白色長條區塊約制著畫面,如同簾幕開啟般地引出了黑暗中的斑馬。平塗的黑色背景將斑馬置於虛空,懸浮於一未知時空的場景之中。斑馬的淡粉色紋路凸顯了其立體性,然而背景的平面性卻使整體畫面產生一種介於二維平面化與三維單一視點透視的效果。如同世間並沒有淡粉色的斑馬,藝術家並未追求表象的真實,而在避免陷入窮追現實的窘迫狀態後,暢然抒發了其內在真實。 「常玉的使用粉紅諒必也經過不斷反覆的省思,如此風格的特質有別於野獸派的繽紛,而具顯統合於單一的東方意味。這個粉紅的運用,實在具有無法替代,不容質疑的準確性。常玉以粉紅、白色、黑色三種色調構成他1930年代油畫的特色,由於這種色系約簡的努力,使得常玉在中國水墨和西洋畫中取得恰好的過渡和融合。」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晚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