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在張曉剛的創作生涯中,1989年6月的歷史事件是一大轉捩點,他對此事件的強烈感受不僅侷限於對社會的責任,一股徒勞無用之感更將他完全吞噬。張曉剛深深覺得自己的藝術語言已不足以引導人們正視這個國家所面臨的挑戰,遂在1990年代開始遊歷歐洲、探訪各大美術館。他透過與藝術品的真實接觸,以觀者身分體驗跟藝術家的精神連結,逐漸錘鍊出追尋已久的劃時代精神性、一個屬於中國和他這一代人的靈魂 -《血緣 系列: 大家庭》。
這一系列作品的意境深遠,張曉剛將個人觀點以及中國的氛圍與現狀成功融合,不僅成為藝術生涯的巔峰之作,也是備受肯定、最具個人風格的畫面表述。他透過回溯文化大革命(1966-1976)時期的形象和經驗,醞釀表達社會現況的思緒,並採用那個時代傳統的全家福相片為創作靈感,進而探索集體精神背後人們的心理特徵。這個社會大群體的創傷來自無法選擇的命運、記憶與歷史本質,在如此時代架構下,家庭是一切的根本、人與人間最緊密的連結,卻也讓張曉剛屢屢質疑隨之而來的責任與義務。在《血緣系列 - 大家庭: 同志》(Lot 16) 這幅大尺寸肖像畫中,他也將家庭式照片的題材進而延伸,用「血緣」隱喻藝術家與照相寫實主義的決裂,畫中人物偏斜的眼球帶有過分的黑,幾乎無法分清虹膜與瞳孔。飄渺的目光表現出驚恐後身軀與靈魂的分離,焦躁卻乾枯空洞,讓觀者情不自禁關心畫中這位男孩,渴望知道他苦痛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