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自2000 年起,曾梵志進入了一個新的藝術創作階段,開始以狂亂的線條創作抽象類別別型作品,改變了在《醫院》及《面具》系列中具象而謹慎的風格。他發明了獨特的“亂筆”技法:以雙持筆的技法創作:一隻畫筆所建立的東西同時又被另一隻畫筆所改變,形成了在創造中破壞,但在改變之中仍保留了原有的輪廓和筆觸。借助畫筆的隨意性和控制性兩方面的相互抵制,產生了在有序中的無序,獲得中的丟失,凝聚中的散發的矛盾但又和諧的功效。曾梵志將這種創作歷程稱為“對靈感的潛意識回應”。這種新的藝術呈現方式,是他決定通過恢復傳統藝術氣質的接續,將中國傳統書畫中的筆觸和意境,藉以油彩材質賦予質感的表現力,陳述自然和內心之間的交融和感觸。
《無題07-5》(Lot 27) 正是這種歷程的例證:乾枯的樹木和雜序延伸的樹枝層層迭加,深邃的天空在幽暗的藍色基調的渲染下尤現肅穆之氣氛,那些突然轉折或折斷的枝條更加重了悲壯的意景,卻也意味著頑強的生命力;畫面下方的玫瑰色層顯露出些許嬌嬈和熱情,天地之際那團神秘的光亮色,更增添了一種希望和期盼的意味。這樣的景色似曾相識,卻又恍惚並不真實,卻又令人感悟。曾梵志曾解釋道:“這些不是真實的風景,而是一種妙悟的體驗,它不屬於一般認識,也與理性言豪無關聯。妙悟是一種啟示與顯現,但這啟示並非簡單地彰顯事物,而是一種創造,它所帶來的是一個潛藏在自己生命的深層,新穎而似曾相識的世界”。這與中國文人繪畫中“逸筆草草,聊寫胸中之逸氣”之情懷不謀而合,並不只是對自然的寫生或客觀再現,而是以景抒情,對自我心境的豪邁抒發。
線條的運用與處理是曾梵志“亂筆”系列作品的另一特質。在中國水墨畫中,線條不是單是畫面的基本原素,更是情感宣洩的軌跡。曾梵志的線條的運用即融入了中國草書的寫意韻律,也有著行動繪畫以及抽象表現主義的形式邏輯。他筆下的線條有著狂放靈活
的美感,也有著高傲不羈的理性。線條的力量使得平面空間呈現不同空間的層次感,展現出空間的縱深及延伸度,將有限的畫面延伸到無限的時空。“在這些畫作中,急速的線條已經脫離了單純造型手段的功能,開始成為繪畫表現的主體”。 ( 巫鴻《2010. 曾梵
志》,2010)
曾梵志筆下的風景充滿了孤寂的詩意,卻又蘊含了一種生命的存在。中國高古美學中的
“古木寒林”的美學概念( 圖1);以及西方浪漫主義繪畫中象徵意義的哲學含義( 圖2),
在這副作品中都被融合。他並不拘泥於任何已有的規矩或概念,而是建構了一種新的藝術
語言,完成一種具有當代性的繪畫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