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 Zhang (b. 1965)
張洹

放虎歸山 第十號

細節
張洹
放虎歸山 第十號
香灰 炭筆 樹酯 畫布
2010年作
來源
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中國 北京 佩斯北京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10年《張洹:放虎歸山》佩斯北京 北京 中國 (圖版,第35頁)
展覽
2010年 中國 香港 香港國際藝術展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身兼表演及觀念藝術家的張洹在整個藝術生涯中,無止盡地追尋極致的美學。早在1990年代,他一系列筋疲力盡又破格的演出,不單挑戰個人體能極限,更把身驅視為作品的媒材和靈魂。如果將張洹的作品視為病態存在主義的個案,固然是一種合理的解讀,然而我們亦可嘗試以更廣闊的視角,檢視他的作品如何透過對身體的多面描述,展現藝術家對精神意義的追求─以脆弱、有限的身軀,展示出個人與集體、物質與靈魂、短暫與永恆之間的張力。 張洹最根本的哲學追求在於探討個人經歷與外在世界的關聯,當目標漸趨明確,媒材也會更多元,而香灰畫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張洹曾說:「對某些人而言,灰燼既無用又虛幻;它是對人類靈性及靈修的短暫見證。但對我而言,它帶著肉眼看不見的沉積殘餘,承載著大量關於集體與個人意識的「數據」。藝術家也好,個體也好,我們都精心挑選特定的物質,作為與外在精神世界連結的媒介。焚香觸動了我們深藏潛意識中的精神慾望,所以產生的灰燼本身已具備連繫人類和靈魂的潛力。我的任務只是鞏固這些精神生命的遺跡,然後該他縈迴在我的畫作中──不論是歷史事件、人物、或是世俗的符號與象徵。」(「張洹,香灰」個展展覽目錄,倫敦,2007,第12頁) 在本幅2010年創作的香灰畫中,張洹描繪一頭健壯的老虎在畫布上以恫嚇的姿態潛伏而行。我們除了可以感受到牠稍稍前傾、頭瞬間轉向的那一刻,軀幹和肩膀卻反方向地笨拙移動,也清楚看見牠那強而有力的下顎。藝術家在老虎的嘴巴塗上一層模稜兩可的白色,第一眼看去既像牠在喝的水,又像散發的一股能量。整幅作品在形式與抽象間游走:老虎的臀部被散佈的灰、黑色香灰掩蓋,而質感幼細的鼻子或是柔軟的拱形雙耳則與背景形成柔和對比。 老虎的形象正符合張洹所追求的完美比例,一個「獨特性」與「普遍性」之間的完美權衡。雖然畫中的老虎並沒有特殊的姿態,但在這片焦黑香灰所構成的含糊風景中,牠的動感與存在已跳脫特定的時間與地點,成為一個超然的存在。作為一個中國文化中充滿象徵意義的符號,牠散發的能量亦遠超過肉身短暫的存在。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