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薛松
四季:秋天
綜合媒材 畫布
2010年作
簽名:薛松 ; Xue Song
來源
中國 香港 季豐軒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2011年《薛松 穿越歷史與時尚 1988-2011回顧展》上海美術館 上海 中國 (圖版,第88頁)
展覽
2011年10月27日 - 11月6日「薛松 穿越歷史與時尚 1988-2011回顧展」上海美術館 上海 中國

登入
瀏覽狀況報告

拍品專文

我的作品是在烈焰中誕生。 - 薛松 藝術的創作和靈感永遠是密不可分的,薛松的靈感正是來自於一場大火。1990年,一場大火將薛松的畫室夷為灰燼。他收藏的畫作和書籍也化為無法辨認的殘片。然而物質的損失並沒有斷送他的藝術生涯,這些燒焦的殘片反而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冥冥之中引導著他進行一次藝術的蛻變。從那時起,薛松開始刻意在帆布上運用印刷品焚燒後所剩的殘片進行拼貼創作,畫面中囊括了標誌性的政治人物,如作品《三代領導人》(Lot 699及700) 明星、中國書法、山水風景,甚至可口可樂的瓶子,以此來構建一個全新的意涵,一場新舊、東西方之間批判性的對話。 火,既蘊含了毀滅的力量,同時也催生了新的物質轉化。特別在中國,火,作為一個象徵性的元素,經常出現在傳統的葬禮和祭祀儀式中。燃燒的火焰具有穿越時間和空間,溝通先祖的能力。 作品《四季:秋天》(Lot 632)和《神聖的馬》(Lot 631),均借鑒了中國傳統山水畫和走獸畫的風格。在《四季:秋天》中,畫面經過解構,重新組合為新的現代藝術語言,強調黑色的輪廓線條和大膽的色塊,具有鮮明的中國水墨畫和西方波普藝術風格。在《神聖的馬》中,薛松借鑒了徐悲鴻經典的水墨奔馬的形象,運用全新大膽的媒介對其作了新的詮釋。他借此暗示,無論身處哪個時代,我們對藝術的認知總會輕易地被流行符號所左右。而《愛的天使》(Lot 630),正是薛松對另一個流行文化符號,英國流行樂隊「披頭四」,所做的新的詮釋。這幅作品象徵著流行符號的巨大影響力和這些明星所創造出的跨越國界和東西方不同意識形態的世界知名形象。據此,他的藝術作品並不僅僅代表了大火過後個人藝術創作的重生,同時也成功地將中國和西方的繪畫風格,傳統和現代的元素融入他獨特的視覺語言,進而表達中國在後文革世代的復興。

更多來自 亞洲當代藝術 (日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