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
朱德群
第二二一號
油彩 畫布
1966年作
款識:朱德群 CHU TEH-CHUN 66(右下)CHU TEH-CHUN 朱德群 1966 No 221(畫背)
來源
亞洲 私人收藏
出版
此作將收錄於董景昭女士及朱以峰先生編輯的朱德群全集

拍品專文

寰宇沉浮色閃爍 1954年,朱德群在台北中山堂舉辦生平第一場大型個展,為了畫展而至八仙山寫生,重新激起他對中國水墨的興趣。他意識到:「中國人是第一個發現雲霧造型美並唯一把它成功地畫下來的民族。翻看世界繪畫史,天上的雲,只是背景,從沒有成為主要審美對象。中國畫家發現並專注於雲霧的變化無窮之美。我看著八仙山的雲霧,想到文人畫的始祖─唐朝的『詩佛』王維,他所寫的氤氳之雲:『山萬重兮一雲,混天地兮不分。樹晻曖兮氤氳,猿不見兮空聞』」。八仙山雲霧空間的虛實對比種下了朱德群邁向抽象繪畫之因,體現在作於1966年的《第二二一號》(Lot 2),稀釋的油彩交織出豐富的層次,表現中國山水中雲霧蒸騰的通透感。 1956年移居巴黎後,朱德群在史塔耶爾的畫中讀到了遠觀具象、定睛細看卻滿是色塊和線條的抽象組合,與吳冠中所認為存在於中國園林花窗與假山石之中的「抽象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排除實體而留存線的形式,無處不是抽象美。而後朱德群不再模仿自然,專注觀察自然以提煉出單純和精煉,以色彩創造形和體積,應用抽象化了的線,使他而後的抽象繪畫產生了奇異的視覺效果。1960年代,朱德群搬入法國文化部配備的畫室,開始揮寫大尺幅抽象作品。起初他將兩個寬12公分的畫筆拼成一個超寬畫筆,而後專門訂製25公分的超級畫筆,使其能夠像狂草般的書寫於畫面,而得以在1966年所作的《第二二一號》中,以墨褐色的快意「減筆」,和圓潤卻帶些許粗獷的筆鋒,洗鍊而雄沉地信手勾勒出縱深交錯的線條。 《第二二一號》見證了朱德群在1960年代中期旺盛的創造力。若說張大千在《紅樹青山》所成就的美感,是以現代觀點傳承自唐初李思訓奇偉富麗的「金碧山水」,朱德群1966年的《第二二一號》在意境表現上不僅能與之媲美,所展現水墨勾勒暈染的表現可說是更勝一籌,在雍容外表下隱現著雅逸內斂。綜觀朱德群1960年代中期作品,在色彩上力求簡約,著重於構圖與造形表達的創新,因此常可見其1960年代中期作品多以單色為基調,再以闊筆施展出迅捷有力的線條,意圖由過去傾向真實意味的「繪」,轉化而提升至形而上概念的「寫」。朱德群此時期的創作別具歷史意義,不僅標誌了他繪畫進程的轉變,其求新求變的意圖,更在此時期即展現精進成熟的力度,更預示了其後藝術生涯的各個動人篇章。

更多來自 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 (夜間拍賣)

查看全部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