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自1972年開始,吳冠中在政府的允許下,每周一至兩次以農村莊稼為題寫生繪製風景畫。沒有畫具材料的吳冠中使用農家柳條編成的糞筐作畫架,湊合著一元多錢一塊的農村簡易黑板,刷上膠後作油畫,因而被戲稱為「糞筐畫家」(吳冠中《生命的風景》第148頁)。他在糞筐上畫出了一批感情真摯、鄉土氣息濃厚的油畫。同年冬,吳冠中與妻子朱碧琴從河北前往貴陽途中,路經花溪而繪製了少量的風景畫作,而拍品《秋》(Lot 15)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他的「油畫民族化」以中國的民族、地域風格、特色為題材,融合以中國水墨寫意繪畫中時而近乎抽象的簡潔特質;而他1970年代一系列以中國精神出發的油畫作品,更為他的創作生涯創造了第一個高峰。於此吳冠中對中國繪畫的延續與創新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中國古代不少傑出的繪畫作品蘊藏著現代造型美所要追求的品味。我認為八大山人對掌握具象與抽象的契合,是我國傳統畫家中進入抽象美領域最深遠的探索者。我將彩墨的特色融入油畫中,賦予油畫中國式的抒情暈染。我吸收了中國古畫中的構圖特色,結合古畫與油畫的優點,使畫面呈現感人的形象、色彩與壯麗的空間感」。(圖1)
作於1972年的《秋》(Lot 15)與1977年的《武夷山》(Lot 14),同樣創作於吳冠中1970年代以油彩創作風景畫的巔峰時期,然而不同於《武夷山》所描繪的渾厚山石,《秋》描繪了樹木的蕭疏之態。畫作左上方的幾株金葉秋樹,挺立於杳無人跡的山石之上,背景留出空白,遠處卻有幾隻飛鳥,構圖疏而不簡,筆簡而形具,預示了其後「風箏不斷線」的創作理論:「作品的畫面已偏向抽象,從生活中來的素材和感受,被畫家用減法、除法或別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藝術形式,但仍須有一線聯繫著作品與生活中的源頭」。一如元代畫家倪瓚 (1301-1374)的山水使用極少的元素,卻能舒暢地表現自然的趣味,使其繪畫具有抒寫性靈的人性姿態(圖2)。吳冠中在河北農村勞動期間,對單調黃土地景中生長的一花一葉,產生了親切的感情,因而可見《秋》畫作右下方只伴黃土的不知名野花,欣欣向榮的為金葉黃土帶來了必要的點綴。吳冠中意識到中國繪畫唯有融貫中西藝術相通的美,才能具有時代意義與未來。他的作品因而深繫民族情感,更表明他在經歷西方藝術的洗禮之後,卻未曾與中國切斷臍帶,使中國人「根」之意識深植其繪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