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專文
吳冠中於其畢生的藝術創作生涯中,致力於探索融合中西方繪畫技巧的精髓,使水墨和油畫兩者相得益彰。對吳冠中而言,重返水墨,是他藉以水墨紙張的載體,結合西方現代繪畫觀念,在造型、結構、用色、筆觸等方面,以觀念和技法的創新和突破,來繼承和發展中國水墨繪畫藝術,進而發展「時代性」的新水墨。作品《東方之窗》(Lot 16)是吳冠中將墨,彩,筆,水等元素作為自由流動的介質,在畫紙上以抽象美的軌跡,帶領觀者一同追尋形式的美感。
這些散佈在畫面上的色彩和連綿纏繞的線,表達了吳冠中對江南風景的情感依附。《東方之窗》的形式美感來源於江南民居那些古樸的窗櫺(圖1),江南是吳冠中一生中最眷戀之處,那是他的故鄉:江南民居建築的抽象美感,以及詩情畫意的意象之美,帶給吳冠中無限創作靈感。
在吳冠中筆下,那些雅致靈巧的鏤窗櫺格,轉化為一條條連綿不段的線條,所構建成鱗次節比的幾何圖形,不僅體現了吳冠中在清華大學建築系授課期間,所受到嚴謹細膩的理性建築風格影響。且當中以剛柔並濟的線條所精心勾勒而成的窗框輪廓,亦見證了吳冠中對追求描繪完美自然之抽象性的演變過程。藝術家早期的抽象繪畫,經由點和線所構成的簡約組合,表達對點、線、面的運用和理解,當中透過或濃或淡的紛亂線條,以勾勒心中的意識形態與情感(圖2-4)。《東方之窗》的窗櫺,則是以棱角分明的抽象線條,去描繪具像的物體。讓人聯想到石濤所強調之「山海間的相互轉換」,即打破抽象與具象間的界限,讓觀者在抽象繪畫中仿佛看到具體形象,在具體形象中,幻化為無限可能。因此,《東方之窗》是吳冠中把抽象繪畫藝術昇華至最高境界的表現。
「色彩是琴鍵,眼睛是琴錘。藝術家就是奏樂者,只要敲下一個琴鍵,就會觸動心靈最深處的悸動」。
------康坦斯基
紅黃橙綠的塊狀苔點,游離于濃淡相宜的交錯墨線之間,如同五線譜般,串聯著跳動的音符。畫家把音樂的靈感和激情傾瀉在繪畫創作中,所賦予視覺上的律動,讓人聯想到抽象派藝術大師康坦斯基在回應個人於藝術用色創作靈感時所著的話(圖5)。吳冠中以真摯的情感譜寫如此優美的視覺韻律,宛如一首江南古音,將江南水鄉的生機盎然,得以無限渲染。畫中色彩濃烈的塊狀苔點,將畫面的二維空間,延伸為立體的廣闊天地。大片斑斕閃爍的彩點與水墨線條共構而成的和諧畫面,令作品散發著一股中國傳統水墨的生動氣韻。淡墨暈染而成的細線,給畫面營造一種彷如飄灑著江南煙雨的朦朧美感。南方的濕潤氣候亦從那彷如淌著水滴的暈染線條得以體現。
吳冠中將西方抽象藝術中點,線,面,色塊等構成原理,融入水墨繪畫的創新過程,並打破傳統書畫的筆墨規範,以抽象表現主義「形式邏輯」,讓線條自由卻又有序的行走,產生動力節奏感,和流動性的美感。吳冠中這種超越客觀物體表像的方法,引發了為一種更純粹的情感和愈加生動的氣韻,與西方抽象行動繪畫異曲同工,藝術家通過在創作過程中,以個人肆意揮灑的筆觸,來宣洩內心的感覺和奔放情緒(圖6)。吳冠中不僅利用這些散佈在畫面上的色彩,抒發了個人對江南風景的情感依附。且通過抽象行動繪畫詮釋的「形式美」,向觀者傳達著深層人文意義的同時,亦讓其感受畫面洋溢著令人屏息靜氣的意境美。然而,《東方之窗》中的「點彩」,比前者更勝一籌,吳冠中獨有的行動繪畫,用畫具隨意撒出恰如濺浪崩石的塊狀苔點,既不會造成喧賓奪主,也切合對物像的描述。大小不一的彩點散落在畫紙上,所構成的視覺穿透感與層層遞進的空間感,讓觀者的視覺得以無限延伸。
《東方之窗》是中西方藝術融匯的結晶,吳冠中運用這些從生活中提煉概括出來的視覺造型符號,以純化了的形體解構和色彩,表述顏色和線條的變化多端,從而體現出他對生活的熱愛。大尺寸的畫面,給觀者提供了想像的空間,並帶入到另一層的美學境界。讓觀者不但透過窗櫺看到外面的盎然景致和大千世界,更是敞開了心靈之窗,品味著人生美景。畫面中的解構美、韻律,以及節奏,均是吳冠中所追求之「形式美」的最佳例證。